歷史背景
“豆選”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根據地實行民主選舉的方式。在20世紀40年代的邊區,共產黨要與當地既有勢力爭奪政權,為了使農民在投票時能夠不礙於情面,或免於地主和地方士紳的威脅、利誘和報復,需要設計出一套投票程式,讓農民在投票時能自由無慮地表達意願,豆選在這樣的環境中應運而生。
投票程式
在農村相對狹小的範圍內,在眾目睽睽之下,投誰不投誰都難免受影響。雖然候選人一般是背對著自己的碗,很難知道投票人是誰,但旁邊的人看在眼裡可能就會告訴候選人。為了讓農民在投票時能夠自由無慮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各種解決影響投票因素的秘密投票方式誕生了: 有的投票人作勢把每個人的碗都掀一掀或向里伸伸手,擾亂視線;有的地方在碗裡加上水,投票時很難被人聽出或看出是否投豆;還有的地方發給選民的豆子與候選人數相同,只以顏色區分贊成或反對,別人只能看見給每位候選人投了豆,卻難以辨清顏色。此時,投票人的心理因素又成了問題:由於碗口朝上,哪個碗裡豆多哪個碗裡豆少的情況一目了然,投票人出於隨大流心理可能就“錦上添花”了。為解決“看豆下豆”的問題,有的地方把碗上蓋一層紙,從碗邊投豆或在紙上開豆大的洞。在民眾智慧的光芒下,“豆選” 越發閃亮著民主的真諦。
民主選舉既要保證過程的公開公平公正,更要保證結果的公正。這就需要不斷完善制度和方法,防止作弊。作弊有幾種情形,比如由於事先考慮不周,碗放得太近,沒有指派人監選,投票人悄悄從甲的碗裡拿豆子到乙的碗裡;或者有人私帶豆子,給屬意的人多投等。針對這些突出的作假現象,選委會懂得如何對付:有些地方在開選前換豆子;有些地方把用於選舉的豆子塗上顏色;有的地方選舉前把碗口朝向大家,證明碗是空的,再當眾用紅紙糊嚴,中間挖個豆大的洞,豆子從洞口投進去,多投耗時過長,把豆子取出亦不可能。此外,選出監票員、計票員負責監督領票、發票、投票、計票,全程監控,再想作弊就難了。
歷史套用
三台區麻子溝鄉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鬥爭中建立的紅色政權,從一開始就把民眾選舉作為民主的主要內容。起初,舉手是最主要的方式;到陝北後,“豆選”才多起來。有一種說法,1936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西北辦事處,擔任辦事處內務部部長的
謝覺哉在
延安三台區麻子溝鄉試驗鄉選。當時,僅規定採用無記名票選,但由於許多村民目不識丁,雙手劃不了“八”字,無法填寫選票。謝覺哉便與民眾想出了一個簡便易行的好辦法,給每一個候選人姓名旁邊放一個粗瓷碗,由監票人念名字,村民同意誰選就在誰的碗裡投顆豆子,以頂替投票。“豆選”的應運而生,既適應了當時農村文化水平低的現實,又具備了一人一票、不記名投票等選舉的基本特徵,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民主。
鄄城縣舊城集
豆選的場景發生在
鄄城縣舊城集。1942年6月,中央北方局發出了《對目前冀魯豫工作的指示》,要求邊區全黨全軍把發動民眾作為中心工作,隨即
冀魯豫區黨委召開了民運工作會議,決定在邊區開展民主民生運動。
1942年冬天,運西地委派紀登奎帶領幹部進駐鄄城縣舊城集,開展民運工作。民主建政首先從直選村長開始,第一次行使民主權利的農民不會寫票,於是用黃豆作選票,瓷碗作票箱。村長候選人整齊坐成一排,每個人背後放著一個大瓷碗。選舉的人排著隊,從候選人身後走過,看誰行就把一個黃豆擱到誰背後碗裡,最後誰的黃豆多誰當選。紀登奎和萬里在這裡主持了村長選舉。舊城村的邢淮濯當選第一任民選村長,常海波為副村長。選舉結果公布後,民眾像過節一樣沸騰起來,他們抬著自己選的當家人,吹著嗩吶走遍全村。最後,村長、副村長向全村人宣誓:誓死為全村老百姓辦事,為人民做牛做馬。人民把信任的黃豆投給了他們,他們也甘願把生命獻給人民。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真正的民選村政權,就在舊瓷碗中誕生。這樣的選舉方式,閃現著人類智慧的光芒。而參與這場豆選的瓷碗,如今被收藏在菏澤
冀魯豫革命邊區紀念館內。
文學形象
《李有才板話》
作家趙樹理創作的
《李有才板話》中有一段描寫晉冀魯豫根據地農村選舉的情形:“抗戰時期,
閻家山村改選村長,大家先提出三個候選 人,然後用投票的法子從三個人中選一個。投票的辦法,因為不識字的人很多,可以用三個碗,上邊畫上記號,放到人看不見的地方,每人發一顆豆,願意選誰就把豆放到誰的碗裡去。”這種表達選民政治意願的特殊選舉方式——“豆選”,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根據地逐漸發揚光大。
木刻《豆選》
1945年冬,彥涵從陝西到了河北,1947年土改運動中,他任河北省
獲鹿縣大河村工作組組長。根據當時的親身經歷,他創作了《豆選》等作品。彥涵回憶道,他作為土改工作組組長,要讓農民們自己選出自己的幹部,可是農民不識字,有人就想出了讓大家往候選人碗裡投豆子的主意。第一次自己選幹部,農民們不習慣,嘻嘻哈哈的。但是彥涵說,那最初的民主意義非比尋常。新中國成立後,《豆選》被彥涵重新畫成大型油畫,被全國政協收藏。
畫面中,一位婦女彎著腰,正在小心地撿起地上的一顆豆子。1953年,文藝理論家
王朝聞提到這個拾豆的細節,他認為這表明那個婦女不願犧牲這一票的權利,顯示了選民熱情嚴肅地對待民主權利。“豆子雖小,意義重大,一顆豆子是一個選民的心聲。”
年畫《豆選》
顧群1946年到了
解放區,以河北選舉為題材創作了《豆選》年畫。這個投票場面很熱鬧,也很祥和。男女老幼都來了,會場上還布置了“為人民服務”等標語口號。畫面的左後方像是入口,人們在那裡排隊領豆子,然後依序走上前來投票。畫面中央,一位婦女正在彎著腰,小心地把豆子放到第二個碗裡。這個碗對應的第二個候選人似乎也是位女性。
《豆選女縣長》
女畫家畫婦女投豆給女候選人,這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邊區和解放區的選舉制度規定,男女都有投票權,婦女普遍參選,不少人還被選進各級政府。比較著名的有1940年當選晉察冀邊區
唐縣第一任女縣長的陳舜玉,在戈焰的《豆選女縣長》詩中就有“她碗裡黃豆桌球落”的句子,來形容當時的景象。
歷史評價
“金豆豆,銀豆豆,豆豆不能隨便投。選好人,辦好事,投在好人碗裡頭。”當普通的黃豆和白豆被賦予政治內涵時,不僅閃現著人類智慧的光芒,而且凝聚著生存與興盛的力量。“豆選”讓當時占人口大多數的不識字的人也能參與民主選舉,表達自己的意願。中國共產黨用最接地氣的民主給莊稼漢蛻去了心靈上的老繭,為他們尋回了幾乎忘卻的自尊,也為社會主義民主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代套用
2021年5月14日,
蓮都區碧湖鎮舉行2021年爭先創優大比武擂台賽暨“我為村民辦實事”豆選活動總決賽。
2022年3月11日,中國民用航空華北管理局第七黨支部委員會黨員們按照當年“豆選”的程式和方法,用手中的豆子作為選票,投入預先放置在每位候選人身後的紙杯中,經統計計票,最終以得豆多少選舉產生出了新一屆黨支部委員會。
2023年,臨沭縣青雲鎮創新“豆選式”調解工作法,將調解的選擇權交給民眾,民眾自主點將、幹部靠前解憂、矛盾就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