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直立
灌木;幼枝有柔毛,老枝變無毛。葉揉之有臭味,卵狀披針形、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長3-13厘米,寬1.5-6厘米,頂端急尖至長漸尖,基部漸狹窄下延至葉柄兩側,全緣至有不規則粗齒,無毛至有短柔毛;
葉柄長0.5-2厘米。
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塔形的圓錐花序;花萼杯狀,綠色,有時帶紫色,密被毛至幾無毛,但邊緣常有睫毛,近整齊的5淺裂;花冠淡黃色,外有柔毛和腺點,
花冠內部有柔毛,以喉部較密。
核果紫色,球形至倒卵形。花果期5-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
狐臭柴(
Premna puberula Pamp.)很相似,但後者葉片基部不明顯下延,而為闊楔形至近圓形,葉背面有很清晰的細脈等主要特徵可以區別。該種被毛情況,由被毛至不太被毛以至光滑均連線而不可分割,故不再分出變種。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華東、中南、華南以至四川、貴州等地。為熱地型灌木,耐高溫,不耐嚴寒,分布區年均溫為15-25℃,是中生植物,喜濕潤,有一定的抗旱性,它適應的年降水量為1200-2000毫米。適生於排水良好的坡地,在微酸至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土壤pH4-7。在中國黃山市豆腐柴適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林緣、疏林下、溪溝兩側的灌叢中及道路旁。多散生,有時群生,一般陰坡多於陽坡。豆腐柴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馬尾松、杉木及針、闊葉混交林、灌木林中均有分布。
繁殖方法
豆腐柴用種子繁殖比較困難,雖然結實率較高,千粒重達17.5克左右,但因對種子發芽的條件研究尚不夠,至今仍未見有用種子繁殖成功的先例。用莖枝扦插進行無性繁殖成活率可達70-80%。
枝插法:於秋、冬季或早春未萌芽之前,採取二年生以上的粗壯枝條(秋、冬採收的枝條,應進行沙藏催芽),剪成長10厘米、具2個以上潛伏芽的枝段,基部切成馬耳形,在事先準備好的苗床上扦插。距行距10厘米×30厘米,插深應為插穗的2/3。可直插,亦可斜插。扦插後稍加鎮壓並及時灌水,上面覆蓋草簾或塑膠薄膜,經常保持地表濕潤,一般成活率可達70-80%。當苗高80-100厘米即可出圃,在田地栽植。
乾插法:於秋、冬或早春,採集粗壯的莖幹,截成30厘米長的莖段作插穗,在苗床扦插。行距30厘米,株距15-20厘米,入土深為插穗的2/3(即地上部分留10厘米);其它要求同枝插法。截乾扦插的成活率高達95%。較用枝插法育的苗生長旺,分枝多,產量高。
栽培技術
移栽最好在早春發芽前進行。首先應進行整地,挖穴,施足基肥,灌足底水。然後將灌過水的苗圃中的樹苗挖出移栽。一般每公頃栽種11000-21000株。截乾扦插的苗應稀植;而以枝段繁殖的苗應密栽。在緩苗期,應特別注意保持土壤的濕潤。當有植株長得過高,應及時修剪,以促其分枝,提高產量,便於採收。早春移栽的株叢,當年10月上旬可收穫1次。生長2年以後,以每年採收葉3次最為宜。在中國皖南山區,以6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中旬收穫最好。
主要價值
藥用
豆腐柴根取物可通過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抑制
PGE2的產生和炎性組織的腫脹,發揮體內非特異性免疫;以及促進T淋巴細胞增殖發揮特異性免疫,從而實現其顯著的抗炎作用。豆腐柴莖提取物有抗炎、鎮痛、改善微循環、保護坐骨神經和軟組織損傷的作用,豆腐柴的這些功能可能和其黃酮類化合物有關。以豆腐柴為主要原料製備的複方豆腐柴搽劑具有明顯的消腫、止痛、抗炎和增強免疫的作用。在中國廣西豆腐柴已被製作成健骨注射液治療肥大性脊椎炎、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等骨科腰腿痛疾病。
食用
豆腐柴葉的營養價值較高,與常見蔬菜的營養成分相比,粗脂肪含量遠高於青菜和菠菜,粗纖維含量遠高於莧菜,果膠含量尤其豐富,幾乎是山楂的3倍。鮮葉中的維生素C、葉綠素的含量遠高於菠菜,可溶性糖的含量高於小白菜,胺基酸含量接近於蘆筍。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野生豆腐柴葉中胺基酸組成和含量進行測定,發現豆腐柴葉中含有18種胺基酸,其中必需胺基酸占胺基酸總量的32.4%。豆腐柴葉顏色翠綠、營養豐富、天然無污染,豆腐柴葉汁凝膠持水力強、黏彈性好等特性,賦予了豆腐柴葉具有良好的食品加工性能。
經濟
果膠:果膠在食品工業常用於果醬、果凍、軟糖的膠凝劑,生產優酪乳的水果基質,以及飲料和冰淇淋的穩定劑與增稠劑。豆腐柴葉可以提取果膠。
豆腐:民間對豆腐柴的加工利用是將其製成“神仙豆腐”,即在豆腐柴葉加水搓揉後的濾汁中加入香灰或草木灰等製成的一種清鮮嫩綠的葉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