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迪厄·蘇爾特

讓-德-迪厄·蘇爾特

讓-德-迪厄·蘇爾特(Jean de Dieu Soult,1769年3月29日-1851年11月26日),達爾馬提亞公爵(duc de Dalmatie),綽號“尼古拉國王”“鐵手”,法國軍事首領和政治人物,奧爾良王朝時期部長會議主席(即內閣首相,1832年-1834年,1839年-1840年,1840年-1847年)。

蘇爾特於1785年參軍,1791年升擲彈兵中尉,1793年升上尉法國革命戰爭期間,相繼跟隨儒爾當、勒弗夫爾、馬塞納等作戰,晉升為中將。後受拿破崙的賞識,被委以重任。1804年晉升法蘭西第一帝國元帥。後參加烏爾姆、奧斯特利茨、耶拿和埃勞等重大戰役。1808年獲封達爾馬提亞公爵。同年起隨拿破崙入侵西班牙、葡萄牙,與英軍作戰。1812年至1813年曾短暫回到中歐,參與包岑之戰。後再回到西班牙,但已無力收復失地,只得頑強抵抗阿瑟·韋爾斯利的攻擊,一路退入法國境內。拿破崙退位後重新仕於復辟的波旁王朝百日王朝期間又回歸拿破崙麾下任參謀長,但未能阻止法軍在滑鐵盧會戰的戰敗。百日王朝覆滅後遭到流放,1820年恢復元帥軍階。1827年被封為貴族。七月王朝時一次任外交部長,兩次任陸軍部長,三次擔任首相。1847年退休,晉升大元帥(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成為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1851年病逝,享年82歲。

蘇爾特性格高傲,以作戰英勇、靈活大膽和為人貪婪、政治投機而聞名。他為拿破崙時期法軍取得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曾經被拿破崙贊為“歐洲最好的戰術家”。

概述內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別名:鐵手,尼古拉
  • 所處時代: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
  • 民族族群法蘭西人
  • 出生地:聖-阿爾南-拉-貝斯蒂德
  • 出生日期:1769年3月29日
  • 逝世日期:1851年11月26日
  • 主要成就奧斯特里茨戰役大勝的主要功臣
    半島戰爭期間法軍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法蘭西第一帝國26位元帥之一
    法國歷史上六位大元帥之一
  • 本名:讓-德-迪厄·蘇爾特(Jean de Dieu Soult)
  • 國籍法國
  • 軍銜:帝國元帥→法國大元帥
  • 爵位:達爾馬提亞公爵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晉升元帥,大勝普奧俄,遠征半島,百日王朝時期,官運亨通,高齡逝世,主要成就,主要作品,歷史評價,人際關係,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蘇爾特(Nicolas Soult)1769年3月29日生於法蘭西王國的聖-阿爾南-拉-貝斯蒂德(英語:Saint-Amans-la-Bastide,後改名聖阿芒-蘇爾特),他的父親是一位法律公證人。蘇爾特早年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打算成為一名律師。但在其父死後,迫於生計而於1785年4月16日參軍。法國革命戰爭爆發時,他是斯特拉斯堡的一名中士。蘇爾特鎮定自若的特點以及對工作極其負責的態度贏得了其同事的普遍讚譽,因而提升很快。1791年升擲彈兵中尉,1793年升上尉,任步兵機動戰術教官。不久任梅塞勒軍團司令儒爾當將軍的副官。
讓-德-迪厄·蘇爾特
1792年的蘇爾特
1793年,蘇爾特奉命率部強攻奧軍在馬瑟爾的營地,這是他第一次作戰。儒爾當對他十分器重,於1794年1月29日提升他為上校。不久調任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旅長的參謀長,並參加了6月26日的弗勒呂斯之戰。作戰中,他處事冷靜,身先士卒,因此在11月被提升為準將,時年25歲。
此後他繼續擔任已經升任師長的勒弗夫爾的參謀長,並在1799年4月晉升少將。當勒弗夫爾受傷回國休養時,任該師的師長,指揮Stokach之戰。5月率該師併入新成立的多瑙河軍團,在軍團司令安德烈·馬塞納的指揮下,參加了6月4日至7日的第一次蘇黎世之戰和9月26日的第三次蘇黎世之戰,表現出色,充分展示了其軍事天賦。
1800年,隨馬塞納赴義大利軍團任職,並晉升中將。在與占絕對優勢的奧軍的戰鬥中,於4月13日率部突擊敵軍,在右腿負傷後被奧軍俘虜。在馬倫哥會戰後獲釋,並返回法國療傷。傷愈後被任命為皮埃蒙特軍隊司令,負責平息了該國奧斯塔地區的反法起義。

晉升元帥

1801年,蘇爾特任塔蘭托及奧特蘭托占領軍司令,1802年又被任命為執政衛隊四上將之一。由於衛隊在紀律和訓練方面的表現,執政拿破崙·波拿巴於1803年任命他為聖奧默爾駐軍總司令,實際上是負責為未來的戰爭秘密訓練一支精銳。
1804年5月18日,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拿破崙被立為皇帝。19日,蘇爾特晉升為法蘭西帝國元帥,時年35歲。是拿破崙首批晉封的18位元帥中第三年輕的(僅次於讓·拉納、路易斯·尼古拉斯·達武)。

大勝普奧俄

1805年8月,蘇爾特作為第四軍(28000人)軍長參加針對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戰爭。在烏爾姆會戰中,他奉命穿過奧格斯堡南進,渡過伊勒河以切斷烏爾姆奧軍與南部的交通線。當奧軍的斯潘根師向南突圍時,在梅明根被蘇爾特攔截,全部被殲,其中有5000人和10門大炮被俘獲。法軍占領維也納後,蘇爾特與若阿尚·繆拉元帥的騎兵軍、讓·拉納元帥的第五軍奉命北渡多瑙河追擊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庫圖佐夫率領的俄奧聯軍。為完成這個任務,三位元帥一起走上維也納城北大橋,謊稱兩國已經停戰,要與守橋的奧地利將軍奧斯貝爾公爵談判。在奧地利人信以為真時,預先埋伏在橋頭灌木叢中的法軍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大橋。
讓-德-迪厄·蘇爾特
1805年作為元帥的蘇爾特
在同年12月2日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中,蘇爾特的第四軍無疑是主角:先是“儘可能丟臉的”匆匆撤出奧斯特里茨村和普拉岑高地這兩處要地;留下一個師堅守右翼,他自己則帶著兩個師借著濃霧的掩護,潛入歌德巴赫溪東岸;在拿破崙一聲令下後,蘇爾特率領兩個師攻占了幾乎沒有人防守的普拉岑高地,在聯軍的心臟部位打下一根釘子;第四軍居高臨下地發揚最大火力,先後擊潰了反撲的聯軍第二縱隊和第四縱隊,並在近衛軍、第一軍和擲彈兵師的增援下開始反攻,徹底粉碎了聯軍的中央,激戰中庫圖佐夫受傷,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狼狽逃走;最後,蘇爾特率領所部衝下高地支援右翼法軍,將左翼聯軍也徹底擊潰;至此,聯軍已經完全潰敗。由於蘇爾特的指揮藝術,拿破崙在戰後稱讚他為“歐洲最好的戰術家”。
1806年10月,蘇爾特率第四軍(35000人)參加了與普魯士的戰爭。10月8日,第四軍在霍夫與普軍首次交鋒,普軍的陶恩齊恩師不敵,被迫退到北面30公里的施萊茨,結果又撞上了法國第一軍,在前後夾擊下損失慘重,法軍旗開得勝。10月14日,蘇爾特率領第四軍作為法軍右翼參加了耶拿會戰,他的作戰成功對整個戰役勝利起了主要作用。12月26日,參加了在普烏圖斯克之戰。在1807年2月7日,他指揮所部迂迴俄軍左翼,迫使俄軍放棄艾勞鎮。在次日的會戰中,他與奧熱羅元帥的第七軍從正面進攻,由於突然風雪大作,逆風進攻的法軍幾乎睜不開眼睛,以致損失慘重、敗下陣來。俄軍乘機反撲,一度收復艾勞。在蘇爾特的建議下,皇帝沒有撤退,而是堅守陣地,直至深夜,俄軍終於敗退。在6月10日沒有決定意義的海爾斯堡之戰中,六個法國軍在堅固的要塞面前血戰一天而毫無進展,最後在蘇爾特與達武元帥的第三軍迂迴守軍右翼後,俄軍才主動撤退,此戰第四軍遭受了重大傷亡,但沒有休整就在繆拉元帥統一指揮下,直趨柯尼斯堡,於6月16日攻占了這個俄軍在普魯士的最後據點。當在弗里德蘭會戰中慘敗的俄軍逃到這裡時才發現要塞換了主人,只得繼續向北敗逃,有如決堤的河水,一瀉千里。

遠征半島

1808年6月,蘇爾特被封為達爾馬提亞公爵,並受命指揮第二軍(20000人),隨拿破崙開赴西班牙。11月10日,蘇爾特在西班牙北部的布爾戈斯大敗貝爾韋德拉所率的埃斯特雷馬杜拉軍(18000人),西軍損失3000餘人,30門大炮有20門成了法軍的戰利品,布爾戈斯也被法軍占領。
讓-德-迪厄·蘇爾特
蘇爾特
蘇爾特在入城後,率領法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行搶劫和屠殺。一位法國軍官寫道:"教堂和修道院的墳墓全都被掘開,因為據說裡面有大批寶藏。"當時服役於法軍的塞古爾伯爵則做了如下回憶:"……我可以看到在大路上和附近的田野里都橫七豎八地堆滿了昨晚被殺的西班牙人的屍體……房門被強行打開,街頭上儘是撕碎的衣服和毀壞的家具。"
然而法國人沒能得意多久,12月10日,約翰·摩爾爵士率領的英國遠征軍開始進攻孤立的蘇爾特軍,當時蘇爾特的部隊只有18000人,而英軍有28000人,蘇爾特只得趕緊向正在馬德里的拿破崙求援。12月21日,雙方的騎兵在薩哈貢遭遇,法軍被擊敗。12月24日,在得知拿破崙來援後,摩爾向西面的海港城市拉科魯尼亞撤退,以便危急時從海上撤走。由於德意志情況不穩,奧地利方面蠢蠢欲動,拿破崙不得不於1809年1月17日回國,嚴令蘇爾特繼續追擊英軍,力求全殲。1月16日,得到米歇爾·內伊軍支援的蘇爾特在埃爾維那村趕上了英軍,一場激戰,摩爾陣亡,英軍損失6000餘人,但其主力則乘船脫逃(參見詞條科倫納之戰)。
在趕走英國人之後,蘇爾特率法軍25000人,擊潰了拉羅曼納將軍所率的西軍,並順勢進入葡萄牙,一舉攻占其北部城市布拉加。隨後向葡萄牙主要港口城市波爾圖發起攻擊,以傷亡500餘人的代價,於3月29日將其占領,而葡萄牙軍隊則損失了8000餘人。這時蘇爾特本應與克勞德·維克多元帥協同占領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但兩人卻因為個人恩怨而各自為戰。尤其是蘇爾特在攻占波爾圖後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於是有些葡萄牙貴族向他獻媚,慫恿這位法國元帥自立為王;而躊躇滿志的蘇爾特竟未加拒絕,這更使得他與其他幾位元帥貌合神離,一些士兵也戲稱他為“尼古拉國王”。5月12日,阿瑟·韋爾斯利(以下簡稱威靈頓)率領的英葡聯軍(英軍2萬餘人,葡軍3萬餘人)利用法軍的麻痹大意,渡過法軍後方的杜羅河突然襲擊,蘇爾特措手不及,在3個小時的戰鬥後即潰不成軍,狼狽逃離波爾圖。此戰法軍損失6000餘人,丟棄了58門大炮和幾乎全部輜重;更讓蘇爾特惱火的是途中遇到了內伊的部隊,早就看不慣蘇爾特的內伊嘲笑他帶著的是一群拿槍的烏合之眾,氣得他拔出佩劍,要與內伊決鬥,雖然被雙方將領勸解,但此後兩人形同仇敵,彼此都不放過任何機會在暗中給對方搗亂。在11月19日的奧康納會戰中,蘇爾特挽回了部分名譽,他率領的30000名法軍摧毀了阿雷薩加將軍率領的53000名西軍,西軍有4000餘人被殺,15000人被俘,而法軍僅損失1700餘人。11月29日他再敗帕爾克將軍所部,西軍損失3000餘人,丟棄9門大炮。
讓-德-迪厄·蘇爾特
1809年第一次波爾圖戰役中的蘇爾特(中)
1810年初,蘇爾特率領4萬餘人離開馬德里主動出擊,到2月份,整個占領了安達盧西亞省,並鞏固了法國在這裡的統治。1811年3月11日,蘇爾特又拿下了西葡邊境的重鎮巴達霍斯,如果他率部由此西進,可直逼里斯本,讓威靈頓的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成為無用之物;但他卻戀棧西班牙的財產,拒絕支援正在防線前苦戰的馬塞納元帥,致使他的這位老上級最終戰敗。奧古斯特·德·馬爾蒙元帥接任了馬塞納的職務後,為了籠絡蘇爾特,促使其出兵,允許他在安達盧西亞聚斂了大筆財富。但戰機已經失去,英將貝雷斯福特率軍包圍了巴達霍斯,力圖拔除這個據點,解除里斯本東面的威脅。5月16日,為打破英軍的包圍,蘇爾特試探攻擊聯軍(32000人,其中英軍7000人)。法軍擊潰了西班牙軍隊組成的聯軍右翼,但對訓練有素的英軍步兵的攻勢卻被挫敗,法軍在損失了8000人後撤退,而聯軍的損失為7000人。此後蘇爾特只得退守安達盧西亞,徹底失去了進軍葡萄牙的機會。
在1812年7月22日馬爾蒙戰敗於薩拉曼卡後,蘇爾特拒絕了約瑟夫·波拿巴國王的命令,徑直退向瓦倫西亞,致使英軍輕取馬德里。不過英國人也犯了錯誤,威靈頓在對布爾戈斯的圍攻(9.19-10.22)中由於低估了守軍,久攻不下,蘇爾特和馬爾蒙乘機集中兵力反攻,迫使聯軍撤出馬德里,並損失了7000人(參見詞條塔拉維拉戰役)。但是缺乏戰略眼光的約瑟夫國王不顧蘇爾特的勸告,執意要重返馬德里恢復王位,沒有繼續緊追聯軍,結果威靈頓得以擺脫追兵,撤到西葡邊境。
1812年年底,由於中歐戰雲密布,蘇爾特被調到德意志地區任近衛軍指揮官,並參加了1813年5月20日至21日的包岑之戰。但在6月12日,由於西班牙戰局惡化,他又再次奉命回到西班牙收拾殘局。7月11日,蘇爾特出任駐西班牙法軍總司令,拿破崙命令他收復西班牙和葡萄牙,這是一個不實際的任務;蘇爾特面對威靈頓的9萬部隊,而他手下只有53000人能夠投入戰鬥。
讓-德-迪厄·蘇爾特
蘇爾特畫像,藏於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在此後陸續發生的庇里牛斯山區的戰鬥中,法軍雖使盡渾身解數,但回天乏術。先是在索芬倫之戰(7月26日至8月1日)中失利;接著英軍在8月31日攻占了法西邊境重鎮聖塞瓦斯蒂安。10月7日,威靈頓率部橫渡達索河向法國進軍。而蘇爾特的部隊不斷被抽走增援拿破崙,已不足5萬人,只能盡力遲滯聯軍。11月10日,蘇爾特企圖圍殲在尼維爾的一支英軍分遣隊,威靈頓趕來增援,雙方損失都很慘重,聯軍的45000人中損失了5300人,法軍的18000人中損失了4500人。最後法國人支持不住了,蘇爾特只得在丟棄了59門大炮後逃走。
1814年2月27日,養精蓄銳後的威靈頓再次發動攻擊,從水陸兩路進攻法國的奧爾泰茲,蘇爾特在損失了4000人後棄城逃往土魯斯,以避免被圍殲。威靈頓在3月17日攻占波爾多後轉向土魯斯進發。4月10日,聯軍發起強攻,在付出了6700人傷亡的代價後攻占該城,蘇爾特損失了4000人,但威靈頓並沒有達到殲滅其的目的(參見詞條土魯斯之戰)。兩天后,得到拿破崙退位的訊息,雙方停戰。

百日王朝時期

拿破崙退位後,蘇爾特成為保皇黨人,投靠了復辟的波旁王朝,於1814年11月26日就任陸軍大臣,但他在內心仍然忠於拿破崙。
讓-德-迪厄·蘇爾特
羅浮宮的蘇爾特塑像,Enguerrant攝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自被流放的厄爾巴島逃出,回到法國,建立了“百日王朝”。包括蘇爾特在內的官兵都歡迎他的回歸。隨後,拿破崙任命蘇爾特為北方軍團參謀長,但這被認為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蘇爾特性情疏懶,缺乏條理,不適合擔任參謀長這個需要謹慎精細的位置,而更適合做一名戰地指揮官。在此年發生的百日王朝戰役期間,蘇爾特經常犯錯,給法軍的調動造成了很大麻煩。
在6月18日的滑鐵盧會戰爆發前,由於具有與威靈頓作戰的豐富經驗,蘇爾特提出了集中兵力消滅英軍的建議,但由於拿破崙的輕敵而未被採納。

官運亨通

拿破崙退位、波旁王朝再度復辟後,蘇爾特於1816年1月被流放至塞爾多夫,直到1819年才被允許回國。1820年,他被恢復了元帥軍階。1827年被國王查理十世賜封為貴族。
1830年至1834年間,蘇爾特擔任新成立的奧爾良王朝的陸軍部長。
讓-德-迪厄·蘇爾特
1832年漫畫中的蘇爾特形象
1838年,他代表法國出席維多利亞女王的加冕儀式。
1839年,蘇爾特任外交部長。1840年至1845年,再度出任陸軍部長。指揮鎮壓1831年里昂工人起義和主持征服阿爾及利亞(參見詞條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並創建了法國外籍軍團
當拿破崙的遺體於1840年被運回巴黎時,蘇爾特最後一次瞻仰了皇帝的遺容。
後三度出任內閣總理(1832年10月11日-1834年7月18日和1839年5月12日-1840年3月1日,1840年10月29日-1847年9月18日)。最後一屆任期時實際的首腦為弗朗索瓦·皮埃爾·吉堯姆·基佐

高齡逝世

1847年9月,蘇爾特自政界退休,並接受了最後的榮譽——法國大元帥(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成為法國歷史上僅有的六個大元帥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被授予法國大元帥者。
1848年法國革命爆發(參見詞條法國一八四八年革命),奧爾良王朝被推翻,蘇爾特自稱為共和派。
1851年11月26日,蘇爾特在自己位於聖阿芒-蘇爾特(Saint-Amans-Soult)的莊園“蘇爾特堡”病逝,享年82歲。

主要成就

蘇爾特參加烏爾姆、奧斯特利茨、耶拿和埃勞等重大戰役,是半島戰爭期間法國的主要將領之一,為拿破崙時期法軍取得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讓-德-迪厄·蘇爾特
1842年的蘇爾特(中)內閣

主要作品

蘇爾特著有《回憶錄》,證明自己在百日王朝中對拿破崙的忠誠。該書曾於1854年以3卷的形式出版。

歷史評價

蘇爾特是一位優秀的戰術家和稱職的戰略家、訓練專家和管理者。在危急時刻,他能鎮定自若,並迅速果斷地提出對策。他的缺點是政治投機、貪財,而且性格高傲,與人無法相處。雖然在同威靈頓公爵作戰中因為行動遲緩而被打敗,但他仍是皇帝在西班牙戰爭中最好的指揮官,而且如果在1813年以前他就被授予最高指揮權的話,戰果會更佳。在後來的從政期間,他得到了法國人的厚愛,甚至以前的敵人也敬重他。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戰後稱讚蘇爾特為“歐洲最好的戰術家”。威靈頓公爵評價他“知道怎么把部隊帶上戰場,不知道怎么把部隊投入戰鬥”。

人際關係

妻子:Johanna Louise Elisabeth Berg(1771-1852),1796年與蘇爾特在索林根成婚。有三個孩子。
長子:拿破崙 (Napoléon,1802-1857),第二代達爾馬提亞公爵,死後因沒有男性繼承人,導致無人繼承該頭銜。
女兒:霍滕斯 (Hortense,1804–1862)
女兒:卡羅琳(Caroline,1817),出生後不久夭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