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克勞德·穆勒法

讓-克勞德·穆勒法

讓-克勞德·穆勒法,作家,1952年出生在法國奧弗涅區昂貝爾市。1962年,穆勒法進入布萊斯·帕斯卡爾寄宿中學,8年的中學時光是一段不愉快的回憶,事隔多年,在他的第一部自傳性小說《我想回家》中,穆勒法用極盡諷刺和幽默的筆調講述了鮮為人知的校園故事:侮辱、排擠、打擊。孤獨和憂愁感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讓-克勞德·穆勒法
  • 出生地:法國奧弗涅區昂貝爾市
  • 出生日期:1952年
  • 職業:作家
人物照片,生平事跡,

人物照片

讓-克勞德·穆勒法

生平事跡

中學畢業後,穆勒法先後就讀於斯特拉斯堡、土魯斯、斯圖加特、波昂和巴黎等地。獲得中學教師資格證後,他在中學教授德語。在此期間,他對滑稽劇產生了濃厚熱情。不久,他毅然離開學校投入到戲劇表演和創作中,自編自演的滑稽劇《阿納托爾》在法國成功上演600餘次。1996年,戲劇界的一位朋友建議穆勒法寫童話,一年之後,他的童話深受讀者青睞。偶然的機遇成就了這位年輕的作家:《孩子和雞蛋的故事》《刀疤》《像小偷一樣》《大海的孩子》《逆流河》(包括《逆流河·多梅克》和《逆流河·漢娜》兩部)《科爾納比克漫遊》《羅貝爾·布蒂法的第三次復仇》《冬日之戰》……10年時間內,穆勒法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以青少年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但他並不認為那是單純的兒童文學,他曾說道:“在寫作時,我從來沒想過只是寫給孩子。我之所以寫童話故事,那是因為孩子們容易理解,而且大人們也會受益匪淺。我一直試圖尋求兩者的完美結合。我的書背面總是寫著:適合10歲以上的讀者,但是年齡上並沒有上限。”
穆勒法的作品成了孩子和大人的床頭書,在幻想世界裡,懸念迭起、詩意盎然的故事總隱藏著對現實世界的深刻反思,即對愛情、友誼、孤獨、暴力、死亡等重大人生問題的哲理思考,字裡行間充滿對人類生存體驗和生存意義的尋求。在《逆流河·多梅克》中,為尋找逆流河,男女主人公曆經千辛萬苦,可當他們面對唾手可得的“不死之水”時,對於生與死有了新的感悟。在故事結尾,穆勒法以鏗鏘有力的排比式問句,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正因片刻不斷的流逝而顯得彌足珍貴,愛能使流失的時間永恆。穆勒法用純真的筆調寫出了人生的真諦,在閱讀過程中使心靈回歸本真。這正是其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穆勒法的作品主題總是圍繞著生死離別,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孤兒、被遺棄的或孤獨無比的孩子。《大海的孩子》講述七個同胞兄弟為保全性命,不顧一切奔向大海。《逆流河》則以一對少男少女追尋不死之水的歷程為主軸,穿插彼此的相遇和追尋。《冬日之戰》中的四個孤兒得知自己的父母是為了抵抗侵略而犧牲的戰士時,決定為父母復仇,由此開始了為自由而戰的流亡生活。在故事主題和人物塑造方面,作家的創作傾向十分明顯,與其自身經歷和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寄宿學校的生活中被遺棄、被放逐的感覺,是作家的切膚之痛。穆勒法設計筆下人物出逃和冒險,其實是對心中鬱積已久的渴望的宣洩:渴望回家、出逃、愛和光明。這種渴望從廣義上來說,是整個時代的吶喊。穆勒法筆下的孩子們是孤獨的,他們逃離自己的生活環境更像是一場自我放逐。這種精神上的孤獨是現代人特有的精神狀態。
在想像世界中,作家對現實生活進行了改寫,將象徵的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法國文藝批評家阿·愛華德認為,象徵是一種藝術形式,不僅能夠滿足我們描寫現實的願望,而且能夠滿足我們超越現實界限的夢想。在《逆流河》的開篇,少男托梅克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生活。這種精神狀態正是當下人的真實寫照。所以,當托梅克決心逃離這種生活,與女孩一道去尋找不死之水時,我們領悟到生命的真諦:生活應該像大雁翱翔於天際那樣自由。穆勒法堅持喻象創造,從而實現了象徵功能。他視現實世界為可鄙的、不真實的,力圖超越現實而進入超驗的心靈世界和內在生命的實體。逆流河象徵著人類對於永恆的追求,是人類的精神寄託。作家從大自然、童真中汲取感覺和想像,把思想、情感和夢想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穆勒法的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穆勒法是法國當代深受青少年喜愛的作家,《大海的孩子》在法國本土一舉創下50萬冊的銷售量,《逆流河》榮膺了包括青少年文學大獎在內的十幾個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