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屬於你自己

讓心屬於你自己

著名靈性作家雪漠的智慧見地,送給所有迷茫者的禮物。“讓心屬於你自己”,就是擁有一顆能自主的心,讓智慧照亮我們的心靈。

依本書而改變命運者,有很多,他們大多在接觸雪漠的作品後,由心的改變,從而實現了命的升華。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注定得到什麼樣的命運。當你放下所有的執念,連金剛都摧毀不了你的坦然,這時候,你的心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心。

基本介紹

  • 書名:讓心屬於你自己
  • 作者:雪漠
  • ISBN:978-7-5443-6647-2
  • 類別:心靈勵志
  • 頁數:212
  • 定價:32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7-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介紹,作品目錄,作品鑑賞,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靈性作家、證悟者雪漠,專門針對現代人而寫的心靈隨筆集之二。雪漠以銳利的眼光和視角,看到了現代人的心正隨著時代的價值評判體系而劇烈波動,甚至被一些有害的流行概念和好惡裹挾而去。基於此,他根據自己二十年閉關修煉大手印的經驗和對生活的智慧感悟,告訴我們如何跟焦躁的心說再見,如何擁有一顆真正屬於自己的心。本書深入淺出,直指人心,具有簡單、澄淨、質樸等特點,是現代人生活修行的必讀書。閱讀此書,將會為忙碌的現代生活提供一份參照,帶來一點啟迪,展示另外一種覺悟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

雪漠,國家一級作家,甘肅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藏傳佛教香巴噶舉傳承者,廣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長。
他先後創作了“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獵原》《白虎關》),“靈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蒼狼》《無死的金剛心》)和“光明大手印系列”(《實修頓入》《實修心髓》《參透生死》)等作品,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榮獲“第三屆馮牧文學獎”等獎項。
他的作品以傳統佛教智慧觀照當代生活,以佛教精神超越苦難,洞穿人性,拯救靈魂,回答了現代人的精神困惑和靈魂焦慮等問題,影響了一大批當代年輕人。
讓心屬於你自己

作品目錄

前言 // 001
第一輯 為心靈之旅收拾行囊 // 001
出離紅塵,追尋人生的意義 / 003
用誓約之力堅定你的信心 / 008
命由心造,大善鑄心 / 013
心清淨,才能生起功德 / 018
世界需要的,是你的附加值 / 023
第二輯 跟焦躁的心說再見 // 029
別害怕,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 031
順其自然,等待覺悟 / 035
覺醒在於相應 / 040
喜樂與安忍:智慧的超越 / 045
明心見性前的最後一站 / 050
第三輯 與靈性好好相處 // 055
點亮心頭的那盞明燈 / 057
開悟後,還要在生活中磨鍊 / 063
解脫就是明白與放下 / 067
止觀雙運,才能對治習氣 / 072
保持警覺,區別真假明空 / 077
一味,不分你我的智慧 / 082
專注而享受地做事也是修行 / 087
不要執著,但要精進 / 092
改變,從心開始 / 098
開悟後的快樂 / 103
永遠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 108
第四輯 再送幾條錦囊妙計 // 113
祈請發願,與更高的力量相應 / 115
知識是另外一種障礙 / 120
以警覺對治無記與昏沉 / 124
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 129
開悟前不要閉關專修 / 134
第五輯 世界是你調心的道具 // 139
善知識不是另一種打工仔 / 141
沒有行為,所有的心都沒有意義 / 146
《金剛經》的三種境界 / 151
心靈瑜伽對治都市心理病 / 156
心靈修煉與人格修煉 / 161
真假信仰者的分水嶺 / 166
向內看,因愛實現超越 / 171
人類所有煩惱都源於分別心和執著 / 176
當愛與信仰糾結 / 181
從我的“墨家”經歷談真心的“光”/ 185
為人做人,都應學會取捨 / 190
別叫當下之外的世界干擾你 / 195
世界是你調心的道具 / 199
後記 由我的“塗鴉”談真心之用 // 204

作品鑑賞

第一輯 為心靈之旅收拾行囊
出離紅塵,追尋人生的意義
人生為了什麼?我這輩子做什麼來了?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死後,除了我的子孫,還會有人記得我嗎?我這輩子做過的事情,值得他人所稱道嗎?我與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這世上會有我……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像羽毛一樣,被業風吹來吹去,無著無落,沒有任何依靠,也不知道自己將要飄向何處。但年輕人總是認為,漂泊不可怕,人生的大意義也太遙遠、太模糊,他只怕找不到他愛的人,只怕不能刻骨銘心地愛一場。如果沒有愛過,就算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只羨鴛鴦不羨仙。因為,他還沒嘗到紅塵的苦,只期待紅塵的甜。他正沉浸在對愛的美好期待當中,只想找到那個自己深愛的女孩。
在他的苦苦尋覓中,這個女孩終於出現了,她的笑容就像秋天的湖水一樣,清澈動人。女孩盈盈而笑時,他的心湖也像秋水一樣,泛起微微的波瀾。他的心裡升起若即若離的喜悅與悲傷……那就是愛情吧。愛情的美妙潤澤著他的心靈,他不再滿足於一種煙花般短暫的幸福,他想和女孩結為夫婦,生兒育女,化為交頸柏,生生世世永不分離。他不想再做那漂泊的蒲公英,因為他有了不想失去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愛情。
但是,他不知道,愛情也是無常的。對愛的執著,正是讓他遠離自由的原因之一。當他認知了世界那幻化無常的真相時,他就會明白一切都是執著不來的,包括愛情。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了無常,這個發現影響了我的整個生命,它讓我明白,我這輩子該做的就是寫點對這個世界有益的東西。我的文章能讓人們變得清涼、清醒、快樂一些,人們讀了我的文章比沒讀要好,這就是我認為的“有益”。有的人看了一些時下流行的小說,變得更加消極、更加空虛,或者毫無收穫,那么就不如不要花費寶貴的時間去讀這些書,這就是我認為的“無益”。我的文章對世界的這種益處,正是我說的“相對永恆的東西”,在無常中建立一些相對永恆的東西,就是我說的那些該做的事。
我在《狼禍》“談作家的人格修煉”一文中說過,少年時代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曾讓我陷入一種可怕的幻滅感當中,因為我發現整個世界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恆。我不知道,既然終究都得死,這活著究竟有啥意義。這種幻滅感的改變,是在我接觸佛家之後。當我看到佛捨身飼虎和割肉餵鷹時,我忽然發現了意義。這意義,便是那精神。那虎、鷹和身肉,均已化為灰塵,但那精神卻以故事為載體,傳遞給千年間活過的人。這精神會照亮心靈,許多人因此離苦得樂了。這,便是意義。但是享受著紅塵的甜而樂不思蜀的人們,是不會去考慮這些問題的。只有在生活漸漸露出它的“真面目”時,他們才會開始思考人生。
畢竟,青春也罷,美好的事情也罷,愛情也罷,總會改變,它們都不可能永恆。人在時光的洪流中不斷起著變化,年少時有著用不完的精力,但很快就長出了白髮,平滑的皮膚也起了皺紋。人,一天天變老了,愛情也在絢爛之後漸漸歸於平淡。人們不再滿足於生活的平淡:結婚生子,過著平凡的日子,喜怒哀樂不過為了一套房子、一兩個孩子,或者幾部車子。人生是不是會沿著這死水般的軌跡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一些有智慧的人們,這時就開始追問人生的意義——
人生為了什麼?我這輩子做什麼來了?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死後,除了我的子孫,還會有人記得我嗎?我這輩子做過的事情,值得他人所稱道嗎?我與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這世上會有我……
他還會發現,愛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即使有了愛情,他也想明白人生的大意義,明白自己對這個世界到底有什麼價值,找到他的使命。這時他才發現,原來這追問比愛情更加重要。他還發現,無論工作還是家庭,都有著讓人無可奈何的苦:物價不斷上漲,想活得更好,收入就要比它漲得更快;公司里總有一些小人,有時還不免為小人做嫁衣;誓願白頭偕老的兩人,結婚之後,尤其生子之後,總會因為小事而發生爭執,甚至吵得不可開交……其他不愉快的事情,也隨之不斷發生著,這就是佛說的“有漏皆苦”。
香菸美酒無法稀釋生活的苦,徹夜狂歡無法排解生活的苦,一時得意無法掩蓋生活的苦,連愛的甜蜜都無法彌補生活的苦。無論能不能得到追求的東西,生活的苦都沒完沒了。苦,才是生活的本質。“多想從這無窮無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啊!”一旦產生這樣的念頭,他們也就有了一點出離心,開始尋求解脫。
為什麼生活會這么苦呢?因為人們的欲望在不斷膨脹著。當人們還是孩子時,快樂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當人們發現自己能擁有許多東西的時候,就總想擁有更多,總想過得更好。這就是我們墮入那“羅網”的開始。所謂的“羅網”,實際上就是諸多的貪婪、仇恨、愚痴、傲慢、嫉妒,它們讓我們受到迷惑,得不到清涼,得不到解脫,心中不自由,卻又不知所措。
這時候,有的人祈求諸佛菩薩的救贖,有的人卻開始反思人生,追尋生命的真諦。尤其在身邊的人忽然死去時,他們會猛然感覺到一些什麼,然後就有了一種使命感,開始尋找一種信仰。
因為,當他們看見那些昨天還有說有笑的親人、朋友,今天突然死去了,就會發現生命的無常,這時,他們的心裡會生起一種滄桑感,發現死亡離自己並不遙遠。他們也許會想:他按揭買下的房子怎么辦?他的妻兒怎么辦?他的父母怎么辦?幾十年後,還會有人記得他是一個多好的人嗎?……他們還會發現,眼前這片草坪,曾是群雄決戰的沙場,瀰漫戰火硝煙,染滿了淋漓鮮血,但今天,卻變成遊人野餐的地方,充滿了宜人野趣。當年群雄爭得頭破血流,卻留不下任何痕跡。在生命的無常面前,諸多的糾紛、爭鬥只會給人們帶來痛苦,此外又有什麼意義呢?當年,釋迦牟尼佛正是因為數次目睹死亡而受到震撼,才生起了出離心,放棄王位,開始追尋真理。
當你明白了這一切,就會品出紅塵的苦,你慢慢品那無常的苦,就會看破紅塵,生起一種強烈的出離心,然後有的人就會開始修道,尋求一種真正的解脫。
用誓約之力堅定你的信心
你要明白,世界是無常的,生命也是個巨大的幻象,無常一旦襲來,除了信念,什麼都靠不住,因為什麼都是因緣聚合之物,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你要發下大願,用一種誓約的力量,來堅定你修行的信念。
剛開始修行的人,心性還沒有完全成熟,信心還不夠,他可能會遇到許多的阻礙。比如,他放棄了紅塵的許多享樂,卻見不到一點點解脫的可能,看不見希望,修行中也得不到任何快樂。這時,他的生活中可能會出現一種蕭條、冷寂、乏味、痛苦,但又沒有人可以點撥他,沒有人告訴他該怎么做,他好像雙腳陷入黃沙中一樣,難以快行。這是一個很苦的階段,就像很渴的時候見不到水,也像追求了很久的女孩一直對他冷若冰霜,他幾乎要絕望了。他在夢中都希望得到光明,得到覺悟,但卻看不見一點點光明,看不見一點點暖色,他的心就像掉進了皚皚雪地。他不禁問自己,你全心追求所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寂苦,你後悔嗎?
如果這個時候他感到後悔的話,修行就沒法繼續下去了,所以我們把後悔叫做退轉心,它是修行的大敵。比如,你一心一意追求某個女孩,但久久得不到對方的接納,你繼續追求下去的話,有一天她可能就會愛上你,可是如果你中途放棄的話,你也就失去了與她結合的可能。修行也是這樣。
所以,你必須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發願,發誓達到某個目標。然後,你要像熱戀中那樣,把正法、真理當成你一輩子的熱戀對象,發誓跟著她走,天涯海角都追隨她。無論你睡著還是醒來,無論你在做什麼,都要擁有這樣一種熱情、這樣一種專注、這樣一種激情。有了這種目標、專注與激情的時候,你就不會輕易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不會輕易地生起退轉心。
你要明白,世界是無常的,生命也是個巨大的幻象,無常一旦襲來,除了信念,什麼都靠不住,因為什麼都是因緣聚合之物,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你要發下大願,用一種誓約的力量,來堅定你修行的信念。哪怕窮困潦倒淪為乞丐,你也不會捨棄正信,永不退轉。就算生命快要消失,你還是要修行,絕不貪圖富貴享受。即使死後像動物一樣被棄屍荒野,得不到風光大葬,你也不會對信念產生任何懷疑。
這就是一種無偽的信心,它是解脫的源頭,所以說,“信為功德母”,沒有信,就沒有解脫。這信,當然也包括自信。假如你沒有自信,就算哪天真的開悟了,你也會不敢相信。沒有自信的修道,隨時都會產生退轉心。正如,有的人明明很喜歡寫作,也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他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一定不會成功,就沒有堅持下去,於是他就失去了成為作家的可能。
所以說,為了得到一種極致的信念,你就一定要發願,而且最好發一個大願。因為,有大心,發大願,才有大力。大的發願也是“野心”的一種。
什麼叫野心?野心是超越了本有位置和身份的某種心性或胸懷。當我們不再滿足於現狀,有了更高追求的時候,就有了野心。比如,當一個農民不甘心做農民的時候,他就有了“野心”。
野心有兩種,一種是利己的野心,一種是利眾的野心。利己的野心,就是世俗所說的野心,如金錢、名譽、權力、地位等等;利眾的野心叫雄心,比如托爾斯泰想通過文學等方式改變世界,孔子想傳播“仁”來救世,這就是一種雄心,也就是所謂的“菩提心”。
我認為,所有的利眾都是最究竟的利己,是最大的利己。因為在利眾的過程中,我們完善的是自己的人格,升華的是自己的心靈。正是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才能從俗世中的普通人成長為一代大德,從凡人成為佛陀。
“野心”最大的就是地藏王菩薩,他發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瞧,這個願真夠大了。當然,你也可以發“四無量心”:願諸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諸眾生遠離苦及苦因;願諸眾生與無苦之樂永不分離;願諸眾生遠離分別心住平等舍。
不過,許多時候,單純發願而不行動,或者發一些升官發財之類的俗願,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的發願,必須是能利益眾生的發願,並且要有相應的行動,這才有意義。
所有出世間法的發願,要是不體現在世間法的利眾行為中,就不能產生任何功德和福報。因為,福報也罷,功德也罷,還是由你的行為構成的,你的行為造了福才有福報,不造福哪有福報?你光空想、睡覺是不可能有福報的。
所以,要發大願,種善因,才能得善果,這才是良性的循環。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東西你一定要放下,不放下是沒有用的,要放下名利,放下享受。如果你始終把“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那么就很難真心行善。實際上,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有始無終,歷史上也不存在有生無死的人。即使你現在不放下,肉體消失時,你也得放下,並不是說你不願意放下就能一直擁有。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們應有盡有,榮耀、黃金、珠寶、美人、疆土,但肉體一逝,這一切都會換了主人。一切外物都在時刻變化,你的心也時刻發生著變化,你放不下,想執著,就無法得到解脫。執著是輪迴的母親。
為什麼許多人修行了很長時間,心性卻沒有大的改變?就是因為放不下。放不下,自然無法明心見性。這是很根本的問題。
我還見過不少的修行人,閉關多年,念誦了數以萬計的咒子,卻老在關房裡打架。還有很多要發願利益眾生父母的人,甚至連親人也不能容忍,徒耗黃金般的生命,去折磨和算計自己的親人。這樣的人並沒有真正修行,他們只是在騙自己。
太虛法師曾寫詩云:“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對的。沒有人格的修煉,所有出世間法的修行都沒有意義。要知道,修行修行,修的是行為。沒有行為的體現,所有的修行都沒有意義。所以,在生活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做一個好人、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作家。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到出世間法的修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