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類質同象組分:岩石中存在兩種類質同象。一類是Al 2 O 3與Fe 2 O 3類質同象和FeO、MnO、MgO 類質同象,它們普遍出現在造岩礦物中,因而將它們合併處理為兩個獨立組分:(Al,Fe) 2 O 3和(Fe, Mg, Mn)O。如前所述,這種處理有不合理之處;另一類是Na 2 O 與CaO類質同象,僅出現在斜長石中,而不出現在其他含鈣礦物中。因此,不能將它們合併。Eskola的處理辦法是:由於Na 2 O 只在斜長石中作為CaO 的類質同象組分出現,其含量多少有無,只影響斜長石號碼,而不會增加或減少一個礦物相。因此,Na 2 O 不是獨立組分,可不予以考慮,把鈉長石放在圖解之外。
(4)有效惰性組分:經過上述組分分析後,得出4 個有效惰性組分,即(Al,Fe) 2 O 3 、CaO、K 2 O、(Fe,Mg,Mn)O。為了把組分數減至3,以便於圖解表示,Eskola 把K 2 O 作為過剩組分,不予以考慮,把鉀長石放在圖解之外。這樣一來,使得該圖解出現一個明顯的缺點:區分不了低溫下泥質變質岩中K 2 O過剩與K 2 O 不足的兩類組合。
岩石成分的標繪
如前所述,將岩石的組成標繪在成分-共生圖解上,可以預測該岩石的礦物共生組合。然而,由於在編制ACF 圖過程中,未考慮鉀長石、鈉長石和副礦物,因此,在根據岩石化學分析資料於ACF 圖上標繪岩石時,需從化學分析中扣除包含在這些礦物中的(Al,Fe) 2 O 3 、CaO、(Fe,Mg)O 的量。
A'KF 圖解
鑒於ACF 圖不能區分中低溫泥質變質岩的K 2 O 過剩組合(含鉀長石,無富鋁礦物)與K 2 O 不足組合(含富鋁礦物,無鉀長石),Eskola(1915)設計A′KF 圖(A′KF diagram)以表示含石英的泥質變質岩的礦物共生關係。泥質變質岩通常是貧鈣的,且CaO 主要含於斜長石的鈣長石分子中(此處將綠簾石的影響忽略不計),因此,CaO 不是有效惰性組分。而K 2 O 的過剩與不足對該類岩石的礦物共生有重大影響。因此,K 2 O 應作為有效惰性組分。這樣,對泥質變質岩系統有效惰性組分為(Al,Fe) 2 O 3 、K 2 O、(Fe, Mg, Mn)O。應以這三個有效惰性組分為頂點作成分-共生圖解(A′KF 圖)表示泥質變質岩的礦物共生關係(圖20-4)。
由於泥質變質岩中鉀長石是最富鉀礦物,因而在AKF 圖上鉀長石是標在K 頂點的。即是將鉀長石的K值作為100,A 值作為0 的。而鉀長石分子式中,摩爾數[Al 2 O 3 ]=[K 2 O],因此,計算A 值時,必須扣除鉀長石中的[Al 2 O 3 ],即扣除與[K 2 O]等量的[Al 2 O 3 ],這樣,A 的意義與ACF 圖不同,故將A 改為A′,稱為A′KF 圖(Winkler,1976)。其三端元分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