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性魚

變性魚

變性魚是魚類中特殊的一個群體,它們都有著同樣的特徵,即在基因或者環境因素的影響下,魚體可以變性,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繁衍後代。現有多種魚類為人類所熟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變性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變性目的:更好地繁衍後代
生物介紹,變性原因,

生物介紹

魚有雌有雄是盡人皆知的,但某些魚類的性別轉換卻鮮為人知。
在加勒比海和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域,生活著一種藍條石斑魚。這種魚的性別每天可變換數次。若兩條魚交配產卵,則其中一條充當雌魚,另一條則充當雄魚,一旦交配完後,它們互換雌雄,再進行繁殖。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著一些神奇的變性魚,儘管它們變性的方法不同,但都堪稱魚中一絕。在巴西海域,有一種石斑魚,它能自然變性。當一對石斑魚結為“夫婦”以後,在交配時,不僅雙方可以相互變性,而且在一天之內,相互變來變去達四、五次之多。這在動物學上稱作雌雄同體
生活在紅海的紅稠魚性喜群居,每一群紅稠魚中只有一條雄魚,其餘都是雌魚。一旦雄魚死亡,雌魚中最強壯一條就要發生變化,從外表的生殖器官開始慢慢向雄轉變,最後成為魚群中的新頭領。
俗名叫蚝的軟體動物牡蠣,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是動物世界中的變性高手。牡蠣的性別一年一個樣,雌雄交替,年年變化,周而復始,終其一生。
人們常見的黃鱔,一生下來的時候都是雌性的。它們在三年內,身體長到20厘米以上,完成做媽媽的責任,此後,它們的性別開始變化,到6歲時就全部變成雄性黃鱔了。這時,它們體長可達42厘米以上。因此,黃鱔是先做媽媽後當爸爸。

變性原因

據國外媒體報導,現在,科學家發現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雄性魚正變得具有雌性特徵,雄性魚長出了新的性器官,有時甚至能排卵,而且這種神秘的“變性”魚還在不斷的增加。
變性魚激增預示環境危機變性魚激增預示環境危機
近日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認為,這種神秘的“變性”魚是一種不同種類的化學物質造成的,這種化學物質妨礙了雄激素發揮作用,因此科學家把這種物質叫做抗雄激素物質。抗雄激素可抑制雄激素生物合成和代謝,抑制促性腺激素。此前也有研究認為,抗雄激素物質可能會導致魚的雌性化。但最新研究發現,湖泊和小溪中抗雄激素學物質的含量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科學家甚至警告稱,河水中抗雄激素化學物質也能影響人類的健康。
英格蘭埃克塞特大學毒理生態學家查爾斯·泰勒和倫敦布魯內爾大學的蘇珊·喬布林及其他同事一道檢驗了英國51條河流中流失物的化學成分。科學家們在每條河中取樣,並將河水的樣品與雄激素受體基因酵母結合在一起,測量每條河抗雄激素物質的含量。結果顯示,科學家幾乎在所有的取樣中都發現了大量的抗雄激素物質。查爾斯-泰勒稱,“抗雄激素化學物質的影響力非常大,河流中抗雄激素化學物質的含量很可能超過雌激素化學物質。”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在每條河中採集魚的樣本。依據統計資料,研究人員獲悉抗雄激素物質和雌激素混合物的作用一樣,均能導致魚的雌性化。 泰勒稱,“實驗證明抗雄激素物質的含量多得令人吃驚,我們最初認為有一些, 但結果令我們很失望。” 美國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市環境保護署的毒理生態學家Gerald Ankley稱,最初我們在廢水中所含的殺蟲劑或藥品中發現了抗雄激素化學物質。很多研究指出,這種物質和哺乳動物的健康有關。但將抗雄激素化學物質與魚聯繫起來還是頭一次。 Ankley稱,“這個發現會使得更多的人關注實驗性研究。例如,科學家需要作出正確判斷,究竟哪種抗雄性激素化學物質可導致魚的雌性化。”
研究人員也希望通過測試了解一下,某些破壞激素的混合物是否比單一的化學物質更有害。隨著研究工作的進展,會有大量問題湧現出來,比如河流和小溪中什麼樣的化學物質會危及人類健康,甚至會使人類變性,畢竟,人和魚有著相似的荷爾蒙系統。 泰勒風趣地說,“在世界末日來臨之際,野生動物是我們最好的哨兵,它們能在人類受到衝擊之前提醒人們注意堤防。在魚身上發生的不幸事件人也會碰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