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師學國學:讀書指南》是201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啓超。
《跟大師學國學:讀書指南》是梁啓超先生《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和《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之合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跟大師學國學:讀書指南
- 書名:跟大師學國學:讀書指南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074406, 7101074405
- 作者:梁啓超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189頁
- 開本:32
- 品牌:中華書局
- 定價:15元
內容簡介,序言,名家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跟大師學國學:讀書指南》是梁啓超先生《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和《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之合集。前者介紹中國基本典籍,說明各書特點、讀法,文字淺顯簡明。後者為他在清華學校教授“群書概要”的講稿,印行前就已“各處紛紛函索傳鈔”,深受青年學生歡迎;對《論語》、《史記》、《左傳》、《詩經》等經典進行了系統介紹,對諸書作者、成書年代及過程、內容真偽及篇次、價值及讀法、校釋書優劣等問題一一細究,予人以翔實有用的指導。
梁啓超先生談了許多切身的讀書經驗,直到今天仍然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此次出版,附錄收入《治國學的兩條大路》等四篇文字,希望有益於讀者。
序言
兩月前,《清華周刊》記者以此題相屬,蹉跎久未報命。頃獨居翠微山中,行篋無一書,而記者督責甚急,乃竭三日之力,專憑憶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並書名、篇名亦憶錯誤者,他日更當補正也。
名家推薦
任公先生高文博學,近世所罕見。
——歷史學家 陳寅恪
他的勢氣的闊大,規模的弘博,卻竟有點像李世民與忽必烈,雖未及建國立業,其氣勢與規模已足以駭人了。
——作家 學者 鄭振鐸
在當下,學術分工越來越細,學科越來越繁雜,像黑格爾、馬克思那樣淵博的哲學家、思想家和學者,是難以再現了。在我們中國,像梁啓超那樣博學的思想家和學者也難再現了。
——當代學者 耿雲志
——歷史學家 陳寅恪
他的勢氣的闊大,規模的弘博,卻竟有點像李世民與忽必烈,雖未及建國立業,其氣勢與規模已足以駭人了。
——作家 學者 鄭振鐸
在當下,學術分工越來越細,學科越來越繁雜,像黑格爾、馬克思那樣淵博的哲學家、思想家和學者,是難以再現了。在我們中國,像梁啓超那樣博學的思想家和學者也難再現了。
——當代學者 耿雲志
作者簡介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者,是維新變法的主要領導人。其學識超群,才華橫溢,一生極其勤奮,雖身在政壇不忘筆耕,因而著述極其豐富。據初步估計,其著述約有1400萬字。其著作的結集,最早為1902年上海廣智書局出版的《飲冰室文集》,其後至1937年,共有大約40種不同版本的文集行世。其中,以1932年由林志均編、中華書局出版的《飲冰室合集》收錄最完富,體例最佳。近年,中華書局又將此本影印出版。
圖書目錄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序
(甲)修養套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丙)韻文書類
(丁)國小書及文法書類
(戊)隨意涉覽書類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自序
論語孟子
史記
荀子
韓非子
左傳國語
詩經
楚辭
禮記大戴禮記
附錄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治國學雜話
治國學的兩條大路
評胡適之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序
(甲)修養套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丙)韻文書類
(丁)國小書及文法書類
(戊)隨意涉覽書類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自序
論語孟子
史記
荀子
韓非子
左傳國語
詩經
楚辭
禮記大戴禮記
附錄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治國學雜話
治國學的兩條大路
評胡適之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文摘
《史記》是否已成書耶?按《自序》則百三十篇粲然具備,似悉出史公手定,故此問題,二千年從未發生。然據《漢書·司馬遷傳》已云:“十篇有錄無書。”《後漢書·班彪傳》亦云:“十篇缺焉。”注家謂“遷沒之後亡”,則認為書本完成後乃亡佚云爾。吾細考史公年曆,則不能無疑。《報任安書》自述下獄時事云:“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則其時書尚未成可知,時天漢三年也。自此以後,去太史令職而為中書令,“金匱石室之藏”,不復能如昔時之恣其讀。又近侍尊寵,每有巡幸,無役不從。依《漢書·武帝記》所載:“太始二年,正月,行幸回中,登隴首。三年,正月,行幸甘泉。五月,行幸東海至琅邪成山,登之罘。冬乃歸。四年三月,行幸泰山。四月,幸不其。十二月,行幸雍,西至安定北地。”此皆史公官中書時事,計數年間能安居京師從事著述者殆無幾日,《報任安書》所謂“卒無須臾之間得竭志意”,蓋實情也。《報任安書》已經考定為太始四年冬間作,玩其語氣,史確未成。《書》云:“仆誠已著此書,則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下又云:“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則書未成而前辱未償明甚。越二年而巫蠱難作,史公存亡已不可考矣。然則書竟不成而齎志以沒,未可知也。信如是也,則《史記》之有缺篇,非亡佚而原缺也。而今本乃百三十篇,一無所欠,其果為遷書之舊耶?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