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天性

赫伯特·倫茲·波爾斯特,醫學博士,兒科醫生,德國海德堡大學曼海姆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科學家、作家。出版暢銷書《兒童健康》、《讀懂孩子的天性》,其中《讀懂孩子的天性》常年雄踞德國亞馬遜網上書店親子關係類圖書暢銷榜。 孩子帶給我們很多的歡樂和驚喜,但也經常讓我們感到困惑:他們不愛吃蔬菜,對甜食卻毫無節制;不願意一個人睡覺,夜裡醒來一次又一次;會無休止地哭鬧;會認生……再長大一點,他們就不能坐下來好好吃飯;在做個人衛生時也總是磨磨蹭蹭…… 孩子的行為經常違背父母的意願。為什麼孩子非得這樣做,而不那樣做呢?這就是《讀懂孩子的天性(精)》作者赫伯特·倫茲·波爾斯特所要回答的。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進化生物學,而有別於其他育兒類圖書。讓我們從這本書開始,用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成長吧!

基本介紹

  • 外文名:Kinder Verstehen Born to be Wild: Wie Die Evolution Unsere Kinder Pragt
  • 書名:讀懂孩子的天性
  • 作者:赫伯特·倫茲·波爾斯特
  • 出版社:求真出版社
  • 頁數:508頁
  • 開本:16
  • 譯者:陳華實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5822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赫伯特·倫茲·波爾斯特編著的《讀懂孩子的天性(精)》是一本引進的德國著作權書,本書是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探討兒童的成長和教育。孩子帶給我們很多的喜悅和驚奇,但也經常讓我們感到困惑:為什麼孩子不愛吃蔬菜?孩子睡著了嗎?為什麼半夜醒來一次又一次?為什麼孩子總是無休止的哭鬧?為什麼孩子總是發脾氣,在家就像個“小霸王”?為什麼孩子不好好吃飯?為什麼孩子會“認生”?孩子的這些行為舉止是說我們對孩子的教養有問題,還是孩子本身就“有問題”?進化論會給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孩子的這些行為是有其優點和可取之處的,這些行為是一種力量,而不是一個錯誤的缺陷。在人類的進化歷程中,在面臨“困難”和“危險”時,這些行為曾經幫助我們的嬰幼兒安然生存下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了孩子出現這些行為舉止的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原因”,那么我們在面對孩子時會更加應對自如,對孩子的教育也更加得心應手。

作者簡介

作者:(德)赫伯特·倫茲·波爾斯特 譯者:陳華實、包琳琳、翟欣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編者的話
簡要的閱讀提示
第一章 天生的偏食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吃綠色蔬菜
孩子如何轉變為一位“理智的”食客
幫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認識與展望:未成熟也是一種生存優勢
第二章 哺乳並非世上最自然的事
哺乳之爭:怎樣餵、間隔多久餵、餵多久
斷奶的衝突
認識與展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是大自然計畫的失誤嗎
第三章 輔食麵面觀
認識與展望: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吃飯
第四章 安眠處方
讓孩子更好地入睡
營造“安全”睡眠環境的六大建議
一覺睡到天亮
如何應對孩子晚上經常醒來
認識與展望:為什麼需要睡覺
第五章 孩子是否要和父母一起睡
孩子和父母一起睡覺的利與弊
認識與展望: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困惑
第六章 哭喊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三個月“劇痛”之謎
持續性的哭鬧
應對哭鬧的有效策略
認識與展望:眼淚會說謊嗎
第七章 孩子的“反抗期”
應對孩子“反抗期”的良策
認識與展望:孩子的需求是幼兒教育的指引嗎
第八章 孩子如何保持清潔
認識與展望:可以早點擺脫尿布嗎
第九章 插曲:了解進化論
從進化論的角度解讀當代生活
探究起源
進化的“觀點”
對於人類來說什麼是“合理的”
人類與進化
第十章 親子關係的新畫面
親子關係大討論
親子關係的失敗
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
認識與展望:嬰兒肥之謎
第十一章 孩子為什麼會怕生
認識與展望:
把孩子送到託兒所是對天性的違背嗎
第十二章 與孩子的近距離親密接觸
追尋遺失的幸福
認識與展望:可以溺愛孩子嗎
第十三章 兒童性格的養成
認識與展望:兒童小團體是天然的庇護所嗎
第十四章 良好的教育只有愛是不夠的
人類的教育能力
小心對待愛
認識與展望:進化的父母形象
第十五章 孩子的自我發展
從進化的角度看學習
父母的作用
早期教育
認識與展望:
不同的傾向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第十六章 孩子公正和道德意識的形成
關於說謊
呼籲公平
認識與展望:道德違背了進化論嗎
第十七章 借鑑世界各地的養育方法
不同文化背景下養育方法的比較結果
認識與展望:為什麼人類有謎一般的童年
第十八章 自然教育的新理念
附錄
致謝
註解

文摘

孩子們房間裡懸掛的動物圖片中,熊貓總是吃著同一種食物:竹子。這個原因在於:熊貓只吃竹子。這一喜好正是它天性和本能的一部分。
然而,人類卻完全不同。與所有其他的哺乳動物不同.人類能適應所有的氣候條件(甚至能在狹小的宇宙空間站里生存)。無論是在沒有蔬菜的北極,還是在維生素營養豐富的熱帶地區,人類都能依靠當地的食物而生存。因此,人類是所有動物種類中當之無愧的“雜食動物”。從穀物、果實、菌類到果仁、海鮮和塊莖,從蔬菜、昆蟲、魚、其他小動物到分成一小份的湯或規定飲食,人類什麼都吃。真的,甚至也吃竹筍呢!
這使得人類擺脫了對特定食物的依賴,在這一點上人類遠勝於熊貓,熊貓瀕臨滅絕也並非毫無緣由。但是由此而來的自由也帶來了一個壞處:即對食物的喜好不會變成人的本能。因此,與熊貓不同,人類會面臨選擇的問題。
因為在上千種選擇中總會混雜許多不易消化甚至有致命劇毒的“食物”,而且它們看起來並無二樣,就像樣子極其相似的無毒的黑莓與有毒的顛茄。
在生命之初,每個人都要學會認識和接受食物。他必須學會喜歡那些對身體有益的食物——不管是烤熟的捕鳥蛛.還是美味的甜品。他還必須學會拒絕可能對身體有害的食物。
對於這個被營養學專家稱為“選擇困難綜合徵”的難題.人類是如何解決的呢?人類究竟是依據哪些規則學會接受和喜歡那些“正確的”食物,而準確無誤地拒絕其他食物的呢?他們對於食物的喜好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天生的食物喜好
儘管像熊貓一樣,人類在發展歷程中並不曾對有益的食物進行過精確的描述.但是他們心裡還是有一個粗略的“指南”,他能憑藉這一“指南”對食物進行初步的判斷。而且這個“指南”適用於所有人,無論是愛斯基摩人還是太空人。
其中。味覺的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人們通過舌頭上味蕾的“觸角”來區分食物的酸、甜、苦、鹹和鮮味(最後一種味道直到2002年才被發現,用來表示谷氨酸鈉的味道,它是人體對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的反映,這個日本詞語的意思即“肉味的”)。
對“甜味”的感知能幫助我們識別成熟、且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果實。而對“酸味”的感知則能幫助我們識別未成熟的果實,也就是說熱量太少或“可能已經腐爛的”的水果;對“苦味”的感知則能幫助我們識別潛在不利於營養的食物。因為味苦的食物通常已經腐爛或者甚至有毒。植物之所以味苦,就是為了保護自己和果實不被天敵吃掉。比如說,有些味苦的植物能麻痹昆蟲,防止受到昆蟲的侵害。因此。許多蔬菜只有通過人工培植後才能食用,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今天我們盛到孩子們盤子裡香甜多汁的胡蘿蔔和美味可口的花菜與最原始的蔬菜種類是完全不同的。它們是數百年人工培植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已經系統性地去除了植物中的鞣酸和苦味物質。
而“油膩感”呢?舌頭上並沒有專門感知油膩的感受器。但是從嬰兒時代開始,我們就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因為油膩感讓我們覺得食物嘗起來更香甜,味道更濃郁。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吧。孩子按照食物的安全性及其對人類生存的價值的大小來評價食物。甜味的食物、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和油膩的食物就是無害的、能提供能量的“生存性食物”,因此備受青睞。相反,味苦和味酸的食物則不為大家所喜愛;因為它們營養成分少,而且大都是腐爛甚至有毒的食物。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令人驚詫的結論:孩子更喜歡吃朱古力醬和炸薯條而非芹菜和菠菜,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原因的。高熱量的食物可以使人能夠更順利地渡過下一個艱難時期。所以,孩子不喜歡吃蔬菜並非是在向父母發脾氣,而是一種防備措施,以免自己在這個遍布有毒植物的世界裡受到傷害!
加西亞效應
除了味覺以外,還有一些其他“安全措施”能幫助人類保證飲食安全,也就是所謂的加西亞效應:一旦某種食物導致噁心或嘔吐,這說明食物可能有毒,那么它就會被人類長期拒絕食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至少對於孩子們是這樣的。
P2-4

序言

2009年,時逢查爾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之際,也恰巧距他的著作《物種起源》出版整整150周年。在這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年裡,許多作家文思泉湧,眾多以達爾文及其進化論為題的作品層出不窮,且呈現出源源不絕之勢。因此,撰寫一部從進化生物學角度關注兒童成長教育的書也算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即使拋開達爾文誕辰200周年這件事不談.從進化的角度深入探討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孩子成長中的種種現象以及如何與孩子們相處,也是非常必要的。
自讓·雅克·盧梭以來的200多年間.人們都在孜孜不倦地對啟蒙教育進行探索與研究,而在這種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們也被視為是啟蒙教育的成果。直至今日,我們依然按照源於2 000年前的基督教文化的教育準則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因此,孩子的成長和行為所反映的仍舊是過去lO萬年中人類的生活狀況。簡而言之,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的成長方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其後果顯而易見:即他們不能完全地適應現代社會。從下面的三個例子可見一斑:
在過去10萬年里,食物十分緊缺,所有人都有在他們的一生中承受忍飢挨餓的經歷。因此,只要有吃的,人們就會大吃特吃,為日後艱苦的生活做儲備。如今,我們的孩子大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就像生活在安樂國一樣。然而,這對他們的身體卻沒有太大的益處。因肥胖而超重的兒童越來越多.即使在他們長大以後,肥胖還是會給他們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為此我們最近提出了一些預防方案,號召家庭和學校竭盡全力培養孩子們健康的飲食習慣。
直到近代,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中逐漸長大的。因此,他們的成長與他們在草地上、森林裡和熱帶草原上的經歷密切相關。而如今,孩子們的活動區域大都被限制在室內。他們被迫在課桌前坐幾個小時,而且必須保持安靜。儘管如此,家長和老師仍然抱怨孩子患有多動症,並想用藥物迫使活潑好動的孩子安靜下來。
人類在約5 000年前才發明了文字。考慮到文字在人類歷史上很晚才出現,孩子的閱讀能力存在差異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閱讀障礙會妨礙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因此,我們將他們送去進行失讀症治療,以幫助他們消除這一障礙。
因為孩子的成長曆程並非都能如父母所願,所以,人們迫切地想要了解原因。在這本書中,大家可以找到答案。赫伯特·倫茲·波爾斯特(Herbert.Renz—Polster)撰寫的這本書從一開頭就提出了一系列“為什麼”的問題。例如:為什麼出生不久的嬰兒會哭鬧呢?為什麼他們不願一個人睡覺呢?為什麼他們會逆反呢?從進化生物學角度來看,這些行為方式在人類過去的歷史中一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並給孩子帶來了生存優勢。那么,這種生存優勢是什麼呢?它會一直存在下去嗎f7
然後,赫伯特·倫茲·波爾斯特又將目光轉向了父母們。他闡述了父母的擔憂與期望。如今,許多父母完全不知所措。為什麼當父母與孩子太親近時,他們會擔心寵壞孩子並讓他們失去自立能力?為什麼孩子發脾氣會讓一些父母感到恐慌呢?為什麼在父母眼中,蔬菜是非常健康的食物呢?
最後,赫伯特·倫茲·波爾斯特對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進行了闡述。這種教育理念既能最大限度地適合於孩子,同時也能讓父母接受。我們不可能再回到以狩獵和採集為生的石器時代,我們不能也不想再擁有原始社會的生活和教育方式。從另一方面看,孩子們也是過去10萬年自然界進化的結晶。因此,雙方都應該有所妥協。如何平等地兼顧孩子和父母的需求正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一項挑戰。本書可以幫助父母清楚地了解人類過去的歷史,並深人認識人類的起源和孩子的天性。
雷默·H·拉戈(Remo H.Larg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