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
據研究人員介紹,他們
招募了3名20歲至39歲的男性
志願者,參與為期10天、每天3小時的讀夢實驗。志願者一進入睡眠6到7分鐘。就會被喚醒以描述夢境,研究人員同時利用功能性
磁共振成像技術將
志願者睡眠時的大腦活動記錄下來。
研究人員據此整理出3人睡夢中一些常見內容,比如
樹、男人等,並將這些內容分成大約20個類別,然後又與3人清醒狀態下見到相似場景時的腦活動相比較,得出每個類別的腦活動特徵。研究人員開發的
電腦程式,能學習、識別並破譯出這些腦活動特徵。
堀川友慈說,當他們利用這種電腦程式再次進行實驗,讀取3名
志願者的夢境內容時,發現其
準確率達到60%,“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水準,不能歸因於運氣”。
不過,一些
神經科學家對這一實驗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堀川友慈等人研究的並不是“
夢”,而是所謂的“快入睡時的
幻覺”,因為3名志願者在實驗中只有較淺的
睡眠,而做夢通常出現在這之後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對此,堀川友慈說,最新研究表明,做夢與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並無關聯,在非快速眼動階段同樣會做夢。
主要評價
《
科學》雜誌援引
哈佛大學醫學院專家羅伯特·斯蒂克戈爾德的話說,儘管能完整讀取人類夢境的機器離現實還相當遙遠,但堀川友慈等人的新研究成果“在細節和成功率上令人驚嘆”。他說:“一個讓人激動的可能性是,這一技術將來可能揭示的不僅僅是我們記得的夢境內容,還有可能包括我們所忘記或者沒有注意的夢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