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於十九世紀的聖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在一次旅行中與青年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墜入情網,此事被丈夫卡列寧發現後,安娜要求離婚遭拒,被威脅將因此再也見不到她心愛的兒子。安娜遂與渥倫斯基私奔,過了一段短暫的幸福快樂生活,但激情後的冷淡厭倦使她不幸的命運遭受了最後一擊。安娜日益思念愛子,她既無力抵抗上流社會的虛偽而冷酷的道德壓力,又不能完全脫離貴族社會,最後在矛盾與絕望中臥軌自殺。列文和吉提以愛情為基礎結為恩愛夫妻,但婚後生活並非萬事遂心。列文對地主經濟的沒落感到痛心,力圖抵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希望借地主和農民的合作來緩和階級矛盾,空想破滅後悲觀失望,最後皈依宗教才找到精神歸宿。
基本介紹
- 書名:譯文名著典藏:安娜·卡列尼娜
-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1026頁
- 開本:32
- 外文名: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 譯者:高惠群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享譽世界文壇的俄國大文豪。《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圖書目錄
譯文名著典藏:安娜·卡列尼娜(上冊)
譯文名著典藏:安娜·卡列尼娜(下冊)
譯文名著典藏:安娜·卡列尼娜(下冊)
序言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8)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第二部長篇巨著。起初,托翁只打算把它寫成一部“一個不忠實的妻子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全部悲劇”(貝奇科夫語),僅用了五十天他便粗略地完成了全書。五年多以後,在前後用過Ⅸ年輕太太》、《兩段婚姻》、《兩對夫妻》等書名後,它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問世了。
這部小說的主要意義應該包括三方面,即安娜的個人悲劇;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社會一沙龍、軍官俱樂部、舞會、戲院、賽馬……以及自傳的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開篇第一句話,對於中國讀者,甚至沒有讀過此書的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安娜是一位穿著黑衣的最迷人的少婦,她善良、聰慧、生命力旺盛,男人和女人都為她著迷。她身上進發出的愛情“含有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羅曼-羅蘭語)。其實,作家對婚姻、家庭問題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動筆撰寫這部小說前的五年,即1868年,這一年,他在題為《論婚姻和婦女的天職》一文中說:“男人的天職是做人類社會蜂房的工蜂,那是無限多樣化的;而母親的天職呢,沒有她們便不可能繁衍後代,這是唯一確定無疑的。”托爾斯泰借列文和吉提的戀愛婚姻表達出這一婦女觀、家庭觀。緊隨這段話托翁又說:“雖然如此,婦女還是常常看不到這一使命,而選擇虛假的,即其他的使命……這一使命的重要性和無限性,以及它只能在一夫一妻的形式(即過去和現在生活著的人稱之為家庭的形式)下才能實現……因而一個婦女為了獻身於母親的天職而拋棄個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由此不難理解,托爾斯泰為何將安娜命運的結局安排為臥軌自殺一在小說接近尾聲的第七部第三十章,安娜還在想著“只要辦完離婚手續,阿列克謝亞力山德羅維奇把謝廖扎還給我,我就與渥倫斯基結婚”。既然還不犧牲個人的追求,在托翁看來,這樣的女子就完美不起來,那就讓她毀滅吧!可小說並沒有因為安娜的死亡而結束。整個第八部的十九個章節的內容,就如同《戰爭與和平》長長的“尾聲”,如果以西歐小說式的結局為標準,這已不像是“尾聲”。
可見,《安娜·卡列尼娜》不只是關注安娜的死,安娜的悲劇一直擴展到所有家庭的幸與不幸。在對安娜形象的塑造上,托爾斯泰傾注了他對人的肉體本能因素,人的倫理因素、人的“靈魂”因素、人的社會因素等的思考與體悟。在此部小說之後的《懺悔錄》(1879—1882)中,托翁還在進行著與上述內容相關的精神探索。
查曉燕
2006.3.22
這部小說的主要意義應該包括三方面,即安娜的個人悲劇;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社會一沙龍、軍官俱樂部、舞會、戲院、賽馬……以及自傳的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開篇第一句話,對於中國讀者,甚至沒有讀過此書的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安娜是一位穿著黑衣的最迷人的少婦,她善良、聰慧、生命力旺盛,男人和女人都為她著迷。她身上進發出的愛情“含有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羅曼-羅蘭語)。其實,作家對婚姻、家庭問題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動筆撰寫這部小說前的五年,即1868年,這一年,他在題為《論婚姻和婦女的天職》一文中說:“男人的天職是做人類社會蜂房的工蜂,那是無限多樣化的;而母親的天職呢,沒有她們便不可能繁衍後代,這是唯一確定無疑的。”托爾斯泰借列文和吉提的戀愛婚姻表達出這一婦女觀、家庭觀。緊隨這段話托翁又說:“雖然如此,婦女還是常常看不到這一使命,而選擇虛假的,即其他的使命……這一使命的重要性和無限性,以及它只能在一夫一妻的形式(即過去和現在生活著的人稱之為家庭的形式)下才能實現……因而一個婦女為了獻身於母親的天職而拋棄個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由此不難理解,托爾斯泰為何將安娜命運的結局安排為臥軌自殺一在小說接近尾聲的第七部第三十章,安娜還在想著“只要辦完離婚手續,阿列克謝亞力山德羅維奇把謝廖扎還給我,我就與渥倫斯基結婚”。既然還不犧牲個人的追求,在托翁看來,這樣的女子就完美不起來,那就讓她毀滅吧!可小說並沒有因為安娜的死亡而結束。整個第八部的十九個章節的內容,就如同《戰爭與和平》長長的“尾聲”,如果以西歐小說式的結局為標準,這已不像是“尾聲”。
可見,《安娜·卡列尼娜》不只是關注安娜的死,安娜的悲劇一直擴展到所有家庭的幸與不幸。在對安娜形象的塑造上,托爾斯泰傾注了他對人的肉體本能因素,人的倫理因素、人的“靈魂”因素、人的社會因素等的思考與體悟。在此部小說之後的《懺悔錄》(1879—1882)中,托翁還在進行著與上述內容相關的精神探索。
查曉燕
200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