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況 亦作“ 譬況 ”。用近似的事物來比照說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譬況
- 外文名:無
- 別名:譬況
- 解釋:用近似的事物來比照說明
- 出處: 《顏氏家訓·音辭》
詞語解釋,注音方法,
詞語解釋
譬況 亦作“ 譬況 ”。用近似的事物來比照說明。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逮 鄭玄 注六經, 高誘 注《呂覽》、《淮南》, 許慎 造《說文》, 劉熙 制《釋名》,始有譬況假藉以證音字耳。” 明 楊慎 《丹鉛雜錄·古人多譬況》:“ 秦漢以前,書籍之文,言多譬況,當求於意外。” 劉師培 《文說·和聲》:“同一字而音韻互歧,同一音而形體各判。故‘讀如’‘讀若’,半為譬況之詞;‘當作’‘當為’,亦屬旁通之證。”
注音方法
一、譬況法。就是用描寫性的語言來說明某一個漢字的發音狀況。比如《公羊傳》中有一句話:“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這句話中的兩個“伐”字意義不同,何以區別呢?古人注道:“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見(被)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也就是說“伐”的兩個意思(攻擊別國和被別國攻擊),是靠讀音的長短來區分的,這有點兒像外語中的長短音了,這種方法只是說明某字發音應該怎樣怎樣,實際上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標音方法。
三、直音法。就是用一個同音字來注音。如“誕,音但”,“中,音忠”。這種方法才算得上是正式的注音方法,其優點是簡捷明了,但在無同音字或同音字較冷僻的情況下,就往往注不出來或注音不準。比如舊版《辭源》注“仍”用“成”,音不準;注“仳”用“嚭”,兩個“pi”字都難認,注了等於不注。
四、反切法。就是用兩個漢字來拼出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現在的“拼音”的意思。它是把用來拼音的兩個漢字分拆為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反切上字取聲母,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紅,胡籠切。”也就是,紅(hong)——胡(hu)+ 籠(long)。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個字都能標音,而且能標得比較準確,比起以前幾種方法是大大前進了一步。但因為漢字是方塊字,要用兩個漢字去拼合出另一個漢字來,實際使用中總感不便,而且由於注音在變化,有些字已經很難“切”出它的讀音了。另外,同一個聲母或韻母可以用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漢字表示,如用“t”作聲母的字,就有“同、”徒、貪、嘆…...”等等,這樣,用作反切的字不能劃一,掌握起來非常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