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連城

譚連城

譚連城,1933年3月出生於廣東省鶴山市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退休教授。

譚連城於1953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化工專業;1953年9月擔任交通大學動力機械製造系熱工教研組助教;1957年9月隨交通大學西遷,任職於西安交通大學動力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譚連城長期致力於流體熱物性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連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鶴山市
  • 出生日期:1933年3月
  • 畢業院校華南工學院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3年3月,譚連城出生於廣東省鶴山市,年輕時輾轉多地求學,通曉英語、俄語並學習過德語;幼時分別在香港和澳門接受教育直至國中二年級上學期,後返回廣州完成初高中的學習。
20世紀50年代初,在中山大學農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農化系完成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習,後來在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化工專業學習。
1951年6月,參加廣州市第一屆第三次學生代表會議。
1952年6月,在中山大學加入共青團;同年8月參加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3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化工專業;同年9月,進入交通大學任交通大學動力機械製造系熱工教研組助教。
1957年9月,隨交通大學西遷,在西安交通大學動力系工作,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72年1月—1972年11月,赴高陵縣五七幹校勞動學習。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譚連城多年從事實際氣體及混合物的狀態方程和實際氣體熱力過程指數的研究和氟利昂11沸騰放熱強化試驗研究。
  • 承擔項目
截至2016年3月,譚連城曾先後領導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科委課題、機械部課題及參加自然科學基金75重大任務課題、國教委博士點基金課題,是“混合工質熱力性質研究”及“低溫工質熱力性質研究”兩課題的負責人,向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部門申請到資助八萬三千元,與冰櫃廠寫作課題共六項——“混合工質熱力學性質研究”“低溫工質熱物性研究”“冷水機組中使用混合工質理論及實驗研究”“臨界性質實驗研究”“壓縮、吸收混合式製冷及熱泵與系統最佳化”“冰櫃中使用對大氣臭氧層無破壞工質研究”。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3月,譚連城先後在中國國內為一級刊物發表論文近20篇,另在多種會議上發表文章十數篇;參加編著研究生用“高等工程熱力學”(高教出版社1987年出版),其中共撰寫20餘萬字,約占全書的一半。

人才培養

  • 執教課程
截至2016年3月,譚連城曾負責講授本科工程熱力學、熱工學、冷卻器傳熱原理;師資班熱力學II級熱工專題、英語專業輔導課、畢業設計等工作;承擔了高等工程熱力學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還承擔了熱能專修班工程熱物理教學工作,教學學時達1670以上。
  • 學生培養
截至2016年3月,譚連城先後指導十餘名研究生,1985年一年時間指導四名研究生。
  • 教學論著
譚連城曾寫出《高等工程熱力學教學點滴體會》一文,在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教學工作會議上交流。

榮譽表彰

譚連城曾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動力系“先進個人”, 西安交通大學優秀教師,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榮譽等。

社會任職

譚連城曾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工程熱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製冷學會委員;多次擔任亞洲熱物性會議分組主席。

個人生活

  • 家庭成員
譚連城出生於商人家庭,父親譚智生曾在黃埔軍校第四期通訊班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依靠經商支撐一個大家庭的生計,是香港華人革新協會幹事,曾為廣東省政協列席代表,是一名香港的進步愛國人士;母親在譚連城青年時代因一場火災去世,繼母則在家中照顧譚家的幾個孩子;譚連城是家中五個子女的老大,幾名弟妹們都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譚連城的丈夫陳丹之是交通大學動力系渦輪機教研組的老師,夫妻兩人相濡以沫,相伴在講台上。

人物評價

譚連城是一個開展科研工作積極主動,有雄心壯志的優秀教師。(譚連城的同事評)
譚連城教授隨著西遷,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教學研究崗位上無私耕耘,為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培育了幾代優秀人才,為西安交通大學發展付出了心血,是老一輩交大人的奉獻精神的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慶網於錢琛撰文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