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嶺村

譚家嶺村

譚家嶺村位於浙江寧波餘姚市城區南郊,距街道駐地3.5公里。因舊有譚家嶺,以嶺得名。東南和西南部與梨洲街道唇齒相依,西部和北部與三鳳橋、西郊村、磨刀橋村為鄰。境域面積4.1平方公里,24個自然村分屬49個村民小組,現有住戶1685戶,常住人口4396人,外來人口16877人,是城區南部行政大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譚家嶺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浙江寧波餘姚市城區
  • 地理位置浙江寧波餘姚市城區南郊
  • 面積:4.1平方公里
  • 人口:4396人
村情概況,村史沿革,產業經濟,社會事業,村莊建設,名勝古蹟,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譚家嶺村現有耕地面積752畝,山林面積1273.5畝,2005年實現社會總產值3.6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8億元,農業總收入5226萬元,村級集體資產5256.36萬元,集體可用資金374.41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9056元,1994年跨入“小康村”,近年來被評為市級三星級民主法治村,計畫生育優質服務模範村等。現境有西山河(中山河)、新豐河、田溪浦河、溪鳳橋江,引四明山溪水流入最良江,孤山、黃山、瓜瓞山呈現“Z”形橫貫村的中部,村莊座落在山、水之中,即將形成江南新市區。
譚家嶺村

村史沿革

2001年由原譚家嶺、它山廟、孤山三村合併,仍稱譚家嶺村。宋時譚家嶺村屬雙雁鄉,元明清承宋制,民國十七年屬餘姚縣第一區南雷鄉, 1950年4月為城南區南雷鄉,1956年為明偉鄉,1958年為環城公社南-理區, 1961年分屬城南公社勝利、紅旗、紅星大隊。
1981年為城南公社它山廟、譚家嶺、孤山大隊,1983年先後復村, 1992年5月劃入餘姚鎮屬城南辦事處,2001年4月境域三村復並為譚家嶺村,隸屬西南街道辦事處,2006年1月為蘭江街道譚家嶺村。

產業經濟

境域地處姚南四明山北麓,最良江南岸,為古沼澤濕地,地勢平坦低洼,溪流縱橫,土壤呈酸性,沙石土﹑黃斑泥、油性泥﹑青紫泥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有玉米、番薯洋芋艿等旱作雜糧,舊有縣果牧場、茶場。目前,有村級農業基地多個,有水稻、林果、茶葉等農業產業。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社(村)辦工業興起,至2005年度有工商企業戶277家,其中上規模企業26家,上千萬元企業8家,村“黃山工業園區”有各類工商企業128家。史家公路邊、新南站形成小集市,有個體工商戶100餘家。史家農貿市場有攤位近百個。

社會事業

境域南門有古道稱半霖,明清期間有“姚江書院”影響浙東。民國時期有私塾和它山廟學堂,新中國成立後利用祠堂廟宇辦有它山廟、譚家嶺、五聖殿等國小,上世紀七十年代有勝利、紅星、紅旗等大隊國小,新莊辦有農業中學。如今,文教衛生事業和社會公益設施日臻完善,境域內有餘姚中學、餘姚實驗學校、城南中學、城南國小、外來人員市民工子弟學校等。交通有餘姚新南站、大黃橋南路,四明西路等新市區。有村落文化宮、村老年人活動中心、餘姚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場所。村民實行養老保障和社會保險,推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有村衛生診所,供水供電、環境衛生管理規範化。 村民由農民轉型成居民,為建設小康村共謀發展。

村莊建設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城區不斷向南部發展,村境基本融入城區,現有江南華都、名仕花園、景匯佳苑、四明社區等城市新村崛起,縣茶場、黃山公園形成市區景點, “三河五岸”和最良江南岸景色如畫。
按照城市發展規劃,先後拆遷建成了它山廟、小莊、譚家、豐橋新村,自然村拆遷建設成為景匯佳苑農民新村,村道、市區道路基本形成“四縱四橫”城市骨架,梁周公路、譚家嶺西路、四明西路、新西門南路和俞家橋路,已經成為蘭江街道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的主要區塊。

名勝古蹟

有規劃建設中的市區黃山公園,有瓜瓞山、老虎井、瓜瓞亭、它山廟、譚家嶺等山水風景;有杉樹堰大廳、諫儀坊、石埠頭、進士第、祖先堂、鎮地閣、岳殿、黃毛竹洞、五聖殿等人文遺存。諫議坊。
建於明代(1592年),位於它山廟北側,是明代“兵部給事中”史立模從政功績的牌坊,為餘姚市文物保護單位。瓜瓞亭。建於民國(1938年),位於瓜瓞山譚家嶺上。
是年,日軍入侵縣城,奉命拆城牆,邑人邵之傳發起,把南溟門(南門城洞)移此,命名瓜瓞亭。亭內書:“忠恕廉明,孝義仁和”,南眺四明山,北瞰姚城,盡收眼底。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譚家嶺西路168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