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瓞亭

瓜瓞亭

瓜瓞亭,原為餘姚南城四陸門之一的南明門(清乾隆時改稱南溟門),抗戰時由邑人邵之傳遷至城南潭家嶺,額題"瓜瓞亭"。該亭為目前餘姚僅存的城門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2001年5月公布為餘姚市文物保護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瓜瓞亭
  • 地理位置:餘姚市城南潭家嶺
  • 建築年代:嘉靖三十六(1557)年
  • 原名:南明門
  • 文保級別:餘姚市級
概況,由來,歷史,

概況

《詩·大雅·綿》中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即小瓜,瓜瓞綿綿的涵義為瓜始生時常小,其蔓不絕,會逐漸長大,綿延滋生;瓜瓞,意味著子孫昌盛、興旺發達。蘭江街道譚家嶺村譚家嶺茶廠的茶山頂上,有一“瓜瓞亭”。
瓜瓞亭
瓜瓞亭,像一座簡單的石橋,在茶山頂上,橫跨於兩個小山丘之間。亭子頂部用一塊小小的石匾刻著“瓜瓞亭”三字。在瓜瓞亭內壁上有幾個字依然清晰可辨,東側刻著“忠恕廉明”、西側刻著“孝義仁和”各四個大字。
經歷了近五百年風霜與戰火的洗禮,亭子顯得古老而滄桑。瓜瓞亭為拱門結構,面闊6.59米,通高3.66米,南北兩壁都使用條石錯縫鋪砌,拱寬3.8米、高3.6米。拱沿上刻有纏枝花卉紋。像一座普通的石橋,上面可走人,只有一條蜿蜒小路從橋洞通過。據考證,這條小路原是人們往來於上虞和餘姚之間的一條官道。

由來

為什麼叫瓜瓞(dié)亭?因為所在的山,名為瓜瓞山。為什麼叫瓜瓞山?估計山間曾經常年瓜果飄香。如今,在這座餘姚城南平常的山上,已不見瓜果,卻是滿坡一壟壟的茶樹,層層疊疊的綠意以及隱隱約約的茶香。瓜瓞亭,身世不同尋常,雖然稱為亭,其實沒有亭的構造,只是可供百姓躲雨、歇腳,頂替著與亭類似的功能,而被稱為亭吧。但這樣的改名換姓,掩蓋不了其顯赫的出身和血統:城門。瓜瓞亭,曾經是一座城門。
瓜瓞亭

歷史

瓜瓞亭原來的名字,叫南明門。是餘姚南城四陸門之一。瓜瓞亭建於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1557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當年是為了抗倭而建。當時的大學士呂本,向朝廷上書,希望在江北古城以南一帶建設江南新城,用於防止倭寇侵犯。於是新設立了四個陸上城門,它們分別為東泰門、西成門、南明門、北固門。南明門,正是瓜瓞亭的前身。
抗戰初期(約1937年到1938年),為避免城牆和城樓上的城防設施被日軍利用,同時也為方便城內百姓疏散,城牆和城樓不得不陸續進行了拆除。當時,邑人邵之傳等人的竭力呼籲與保護,認為古蹟雖需要拆除但還是應保留一些遺蹟。於是,南明門被移遷至了現在的譚家嶺茶山頂上,並改名為瓜瓞亭;至此,這個由保衛家園、抵禦外敵侵襲的城門,變成為百姓納涼避雨的涼亭。
目前整個餘姚市保存完好的城門樓遺址,僅有舜江樓和瓜瓞亭兩處。它是如此珍貴,它既是我們城南人的回憶,也是姚城歷史變遷的見證。幸運的是,經歷數次戰火的洗禮,以及拆除重建的折騰,它竟然能保存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