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學朝,施儺戲第27代傳人,生前被命名為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恩施市農民藝術家。譚學朝大師收有實名弟子8人,記名弟子達2000餘人之多。譚學朝去世後由其大弟子田玉先繼承衣缽,並掛牌成立了“恩施市三岔鄉儺戲傳承表演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學朝
- 職業:藝術家
- 代表作品:《禾多多》、《剃那比》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恩施市三岔鄉文化站站長鄧永紅把儺戲用10個字概括為“迎神、祈福、除邪、納祥”,在恩施,儺戲除了一般民間祭祀活動外,大多參與喜慶活動。
譚學朝12歲開始拜師學藝,在民間藝術中走過了70年。他不僅是恩施市儺戲、儺面具製作工藝的繼承人,還對燈戲、耍耍、蓮湘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深有研究。
譚學朝在繼承儺戲傳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還吸收新的藝術元素,使儺戲與現代舞蹈、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1990年,譚學朝與他人合作,把儺戲中的個別章節改編為儺舞《禾多多》,在恩施市首屆農民藝術節上公演,獲創作、編導、演出一等獎;1996年改編的儺舞《剃那比》在恩施女兒會上演出時,轟動恩施州城;在1997年和2001年恩施國際闖灘節上演出的儺儀《祭江》,把中外遊客們帶入了一個現代的神秘境界;2000年和2001年在梭布埡石林女兒會上表演的儺儀《儺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