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孔居,海南儋州市那大軍南屯管區農民,右手臂高位截肢。金鑫實業公司創建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孔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
- 職業:農民
簡介,傷殘經歷,創業經歷,
簡介
譚孔居,海南儋州市那大軍南屯管區農民,現年33歲,中等身材,右手臂高位截肢,黝黑的方臉上嵌著一對機智、沉著、十分自信的圓眼睛。他身殘志堅,勇於開拓,經過十年的奮鬥,由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出色的實業家。現在,他除了前面敘述過的340平方米樓房等私產外,還有一個400畝成材林場,一座日產值4000多元的石料加工場,一個占地30畝的綜合魚塘,承包一個小型水庫,發展養殖業,二人合資500萬元,創建金鑫實業公司,計畫向房地產、城市旅遊、商業、建築材料等領域進軍。
傷殘經歷
1977年,譚孔居高中畢業。這時農村正輿論著轉換經濟模式,生產隊組織有點私綁,年青人乘這個機會都往城市跑,譚孔居卻背起行李回到村中,第二天就扛起犁耙下地參加集體勞動了。他說:“老當貧僱農,整天為三餐奔忙,真沒出息。活著應該乾一番事業。”這是他的決心。但決心絕非巨石,也有動搖和改變的時候。此年下半年,全國恢復高考,同學們都回校複習去,老師勸他回校,他猶猶豫豫,掂量再三。還是因家裡太窮,不忍心讓剛舒展面容的母親又陰下去,他把手一揮,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像一頭固執的牛,起早貪黑,每天在田頭畦地團團轉,不管是颳風下雨,烈日當天,還是寒氣蓋地,只要生產隊需要,他都挺身而出。
1980年6月20日,這是一個可怕的日子。是一個哀天慟地的日子,令人心驚肉跳而慨然悲壯的事情發生了。這天的前一天,颱風來臨,生產隊全員搶收稻穀,從早上一直乾到午夜。3時,大家都回去休息了,聽說倉庫沒人看守,譚孔居自告奮勇守倉庫。他一整夜沒有合眼,20日早上5時,又直接去工地,登上飛轉著的電動脫穀機打稻子。因勞累過度,精神不支,6時許,全身只覺“呀”的一下,握稻把的右手被齒輪輾得血肉橫飛,令人目不忍睹。他的心臟像刀割一樣,索性跑出十幾米遠,便暈倒在血泊中。在醫院急救了六個小時,為防感染,醫生當機立斷:高截肢。從此,18歲的譚孔居以另一種模樣面對社會,社會也以另一種模樣面對他自己。
創業經歷
譚孔居是另一個人了。他不是小時候活蹦亂跳的人了,不是在放學回家路上雙手攙扶老人過水溝的人了,不是自己僅有二本本子就把一本給同學的人了。他變得十分孤獨,自卑,不願與外界接觸。他很寂寞。他想,他家境已經夠糟了:父親早亡,母親帶他們六個兄弟姐妹度過一個個漫長的歲月,偏偏老天爺又送來一位殘疾人。朋友看出他的失望,經常和他談心,動員他一起去散步。談心可以,散步不行。為什麼呢?他擔心自己會影響朋友找對象——你和一位殘疾人在一起,誰嫁給你。朋友不答應,他乾脆不見他們。他沉思了許多天。他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過去的日子是黑暗的,像夜一樣不懂人情。現在?未來?它永遠是夜?這時,他想得特別多,想得特別遠,由自己的家想到一個村一個鎮,從一個鎮想到全國,甚至想到全世界。他想,花開花落,四季輪換,黑夜過去,迎來的一定是陽光明媚的早晨。這時候他整個身心好象吃了什麼靈丹妙藥似的,輕鬆舒展——他明白了,人是高等動物,人與動物不同之處就在於,人有思想,人只要頭腦靈活,少一隻手沒關係,相反,人如果頭腦呆傻,多一隻手也如無。他決心繼續前進,不改初衷。大隊給他送來醫療費和困難補助費,他左手有力一揮:“退回去。”第二年,生產隊為了照顧他,給他分3畝地和一頭牛,他也拒絕了。他說:生產隊那么窮,我不能再增加負擔。他還說:“輕易接受救濟和照顧,容易使人產生依賴思想,喪失鬥志。”他要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不做家庭累贅,不做社會的包袱。
1978年11月。在此之前,一隊一台戲,現在,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一戶一組一台戲。譚孔居要自己搭台唱戲了,但談何容易?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失去右臂的人,怎么才能用左手自理生活,參加勞動。說歸說,做歸做啊!一向犟氣十足的譚孔居,面對現實,他流淚了。他每天用左臂舉磚塊,練啞鈴,練游泳,練射擊,一筆一划地練寫字,汗水順筆桿一滴滴地淌下;他把鋤柄鋸短,用左手砍山、鋤地、耕種。也不知道脫了幾層皮,流了多少血和汗,他獨自默默地磨鍊自己,搏擊人生。
譚孔居的精神感人至深。1981年,他被選為大隊幹部,當出納員,日工資20至30元。雖然如此,在當時從生產隊到大隊是一步抬舉,大眼瞪小眼,誰都想“脫產”。“村里沒人了,要一隻手的結帳?”有人對著他說出這種話。他聽後有點刺激,但更多的是堅定他的決心和信心。他心裡說:“一定要做好,不能讓民眾失望。”因為,現在的他在思想上已有了一個飛躍,他不只想自己,還想著民眾,不只想現在,還想著未來。
譚孔居不安心於幾十元工資,他要向更高的目標前進。1984年,他在幹部們的幫助下貸款三千元,和朋友合股買拖拉機搞運輸業,還租種50畝橡膠。他每天6時出去,晚上8時回家,“兩頭黑”的早出晚歸,使許多朋友、親戚都忘記世界上還有他了,等到春節那天團聚,久不見面的親戚都陌生得“互不認識了”。現在他說到這些,一向不多話而更不多笑的他,也哈哈大笑起來,說“這是真的”。正在這個時候,一雙俊俏的少女之眸子悄悄盯上了他,他的頑強和勤奮,感動了愛神,本大隊的婦女主任愛上了他,成了他的忠誠的伴侶。她叫王美花,像花一樣的身,像花一樣的心。
愛情這東西很奇妙,有時是不分高矮,不分美醜,不分遠近,不分富貴與貧賤的。王美花,在村里是女青年中的佼佼者,圍著她轉的男子至少有一個班,偏偏她不愛他們,而愛上了他。“英雄愛美女,美女愛英雄”,他真的成了英雄不是?不。他只是在厄運面前不頹唐,磨難膽敢歌風流——他有那美好的藍圖,周密的計畫,高尚的思想和鍥而不捨、只做不說或多做少說的行動。前進就是英雄。如果譚孔居依靠照顧,不去抗爭,他肯定成不了英雄,美女(這兒叫美花)也不會愛他。
他們結婚了,那是1986年。他們的婚禮在當時當地是別具一格的:他們首創旅遊結婚,而他們又不像普通的旅遊團那樣吃喝玩樂。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到工廠、農場去參觀、增加見識。他們去北京、瀋陽、大連等許許多多的地方。百聞不如一見。參觀過後,他們倍受啟發。
譚孔居回來後,決定抓種養。他計畫在一千多畝的荒地上種上樹木,在樹木間放養牛羊。起初,民眾笑他“瘋”了,異想天開,把錢扔在荒山野嶺上,後來,民眾覺悟過來,又都紛紛爭著要種樹。譚孔居把附近較好的700多畝地讓給民眾種,並向他們無償提供全部樹苗,自己種最偏僻的地方。他的精神感動了大家,大家都稱讚他是個有為的青年。
譚孔居繼續發“瘋”,他要養魚。他經過長期觀察,認識到要解決農村人多地少,農業產值低的問題,唯有綜合利用土地。他租水田3畝,買300斤魚苗放養,在田邊飼養鴨群。經收穫統計,這一做法比單種水稻經濟收入高10倍,當地黨政部門極為重視,縣委召開三級幹部會議,組織參觀學習,海南區黨委書記姚文緒同志親自來視察,《海南日報》頭版頭條新聞報導了這一事跡。
做事沒有不失敗的,前進沒有不跌倒的。譚孔居不僅失敗,而且失敗得很慘重。1986年,他與一位朋友合股從廣東汕頭買來桔子苗和石榴“夏大一號”,分別種20多畝和10多畝。由於氣候、地理環境及技術問題,桔樹不結果,石榴大而不甜,賣不出去。資金提不上,請的工人都跑光了,沒人守果園,他被迫守夜。夏天,蚊子像蜜蜂一樣嚶嚶叫;冬天,北風刺骨。他咬牙挺一挺,可仍然是失敗了。剛積蓄一萬元的汗水錢,竟損失了9000多元。合股的朋友心灰意冷,傷心落淚了,鄉鎮、大隊幹部給他們鼓風打氣,譚孔居著實受過打擊,但他不甘心失敗,他的思想是不倒翁。他說,進一步退二步,或進二步退一步,在前進中是常有的事,失敗是成功之母,紅軍走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這么走過來的。譚孔居是新時代的紅軍,他是老紅軍的化身。
1991年,譚孔居更上一層樓,把5畝水田改成魚塘,水下分層養殖各種魚苗,水邊養鴨,塘壩養福壽螺,魚塘上搭木樓餵鴿子等家禽,即搞“海陸空”立體養殖業。這一奇妙做法,驚動了鄰里,啟發了大家,於是大家紛紛效仿,魚塘禽樓遍地開花,遠遠看去,就像從別個國家搬來了一個新村莊。
由於有了技術和經驗,他又大膽承包了華南熱作學院和華南農學院的37畝魚塘,年收入一萬多元。
譚孔居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攀登,跌倒了,站起來繼續前進,有時候確實跌得很慘,可是,他絕不是停止前進的人。他有許許多多的台階,這些台階就是他許許多多的成功。他搞運輸業、種養業有許多收入,但他不把這些收入拿來享受,進餐館人歌舞廳。他的“船”永遠沒有避風港口。1991年,他承包大隊打石場。這一仗他打贏了,贏得極為樂觀。這個石場自1975年以來,經過幾批人管理,效益都不好,管區(原來的大隊)決定承包給他。開初,他請不來工人,僅有些沒有地方去的來做做看看,看看做做。許多人都用懷疑的目光看他,說:“能否給工人發工資?”管區幹部極力支持他。他在石場蹲點一段時間,細心觀察,問題出來了:一是管理混亂,沒有章法;二是設備簡陋,只有火藥加大錘;三是石頭不加工就出售,價格低。他說:“石頭是財富,而且是不能再創造的財富,挖一塊就少一塊。應該提高石頭的價值。”他大刀闊斧地改革石場的管理制度,實行崗位責任制;他大膽進行技術改造,投資2萬元,建造了兩個斜坡自動裝石閘樓,使原來裝一車石料要5個工人花一個鐘頭,加快到只要一個工人花一分鐘;他當機立斷,賣掉自己的一座房子,用資金購買了四部碎石機和四輛拖拉機。自此後,石場產量大增,日產量從10餘噸一下子提高到100多噸。他停止出賣未加工的石塊,一律破碎加工成有規格有等級後才出售,從而使石料高度商品化。以往賣一立方米僅10多元,現在一立方米賣50多元;以往石場日收人200元左右,現在日收入3000元以上。這個石場工人從原來的6人增加到50人,並且收入也很可觀,每天每人工作7至8小時,月工資可掙800至1000元,是該地區同工種的最高工資。工人們個個滿面春風,心花怒放。不少工人已從遙遠的內地帶來自已的伴侶和孩子,準備長期紮根下去。
與李嘉誠、霍英東等大富豪比,譚孔居是小人物,但與普通健全人比,或與一些不出色的廠長、經理比,他是巨人。譚孔居著實富了。他小時候總想著吃頓好的穿件新的,夢想著過上富裕人的生活。這個夢終於圓了。圓得那么艱辛,那么歡樂,那么轟轟烈烈。他富了不忘大家。他想著全村二千多農民,特別是他長大以後,即高中畢業以後。為了方便村里農民下地幹活和車輛往來,他出資一萬多元,修了一條長達一公里、能通大卡車的道路。他給國小中學捐款,給市殘聯捐款,把年收入萬多元的魚塘轉讓給困難的農民,村里徵收公購糧,搞計畫生育,興修水利,他事事領先,積極投入。他是鎮“基層模範幹部”,市“勞動模範”,接受過省級青年企業家培訓,是省殘聯主席團委員,市殘聯副主席,1992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今年被管區聘請任金屯實業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現在正忙搞幾個新項目,其中一個是種草皮,賣給賓館、別墅美化環境。他真是會想,也真會做,一步也不停過,像馳騁的戰馬,在勝利的號角不響之前,他絕不停蹄,又像流動的水,日夜嘩啦啦地向前奔。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是改革、開放、搞活,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走向共同富裕。三中全會唱的是大調子,是全國的調子,他唱的是小調子,是全村的調子。他和著三中全會的調子。他說,他要在三五年內,把整個村建設成為現代城市式的“海南第一村”。這是他的第二個夢。他現在正全力以赴,向圓第二個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