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賜手詔啟

《謝賜手詔啟》是唐代玄奘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謝賜手詔啟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玄奘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謝賜手詔啟
沙門玄奘言:使人李君信至,垂賜手詔,銀鉤麗於丹字,睿藻郁彼河圖,磊落帶峰岳之形,郁潤挹風雲之氣,不謂白藏之暮,更睹春葩之文,身居伊洛之澗,忽矚昆荊之寶。捧對歡欣,手舞足蹈。昔季重蒙魏君之札,唯敘暌離;惠遠辱晉帝之書,才令給米。未睹詞兼空寂可舍之旨,誨示大隱朝市之情,固知聖主之懷,窮真罄俗,綜有該無,超羲軒而更高,架曹馬而逾遠者矣!但玄奘素絲之質,尤畏朱藍,葛虆之身,實希松杞;思願媲煙霞於少室,偶泉石於嵩阿,允避溺之情,終防火之志。所以敢竭愚瞽,昧死陳聞,庶陶甄之慈,無遺鳧鷃,雲雨之澤,不棄蛛蟊。而明照霈臨,不垂亮許,仍降恩獎,曲存輝賁。五情戰懼,不知所守,既戢來言,不敢更請。謹附謝文,唯增悚越。

作者簡介

玄奘(600或602~664年)唐初高僧,佛經翻譯家。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13歲出家,玄奘為其法號。苦心研習佛家經典,四處訪師求學。在遊歷及研讀各派理論過程中,他發現疑難甚多,佛經譯本缺乏,屢見舛錯,遂決心西行佛教聖地——天竺求法解惑。於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過玉門關,穿越戰亂不已的邊境,經中亞,進入北印度,跋涉高山雪嶺,荒漠流沙,歷盡艱辛。貞觀十六年(642年)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諾吉城)舉行的佛學辯證大會上,他為論主,獲譽甚高。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歷時10餘年,行程5萬里。回國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先後主持弘福寺和大慈恩寺的譯場,並修大雁塔,以保存佛經。主持譯經75部、1335卷。授業弟子數千人,成為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創始人。《大唐西域記》一書是他回國後,口述旅行中的豐富見聞,由弟子筆錄而成,是重要的歷史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