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邦達爾丘克(1920~1994,Bondarchuk,Sergei Fiodorovich),蘇聯著名電影演員、導演。1920年9月25日生於別洛焦爾卡,1994年10月20日卒於莫斯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邦達爾丘克
  • 外文名:Bondarchuk,Sergei Fiodorovich
  • 國籍:蘇聯
  • 出生地:別洛焦爾卡
  • 出生日期:1920年9月25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0月24日
  • 職業:演員 ,導演
  • 主要成就:196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82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1987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大獎
  • 代表作品:《戰爭與和平》《紅鐘》《未完成的故事》、《他們為祖國而戰》等
人物簡介,榮譽獎項,藝術生平,早年從藝,電影演員,導演初試,史詩影片,導演雙兼,導演高峰,晚年之作,身後,

人物簡介

1920年9月25日生於別洛焦爾卡。曾在羅斯托夫的戲劇學校學習過,後來參加了衛國戰爭。1946年復員後進入蘇聯國立電影學院表演系,是格拉西莫夫“格拉西莫夫”的學生。1948年尚未畢業時在《青年近衛軍》中扮演第一個角色瓦立卡。
邦達爾丘克邦達爾丘克
他所導演並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一個人的遭遇》(1959年),這以後,他主要擔任導演,有時參加演出。
邦達爾丘克能扮演各種人物,他曾成功地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不同職業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像,並善於把人物內在的、較深層次的細微心理刻畫出來。主要有:葉爾肖夫(《未完成的故事》,1955年)、柯洛斯捷列夫(《謝遼沙》,1960年)、茲維亞根采夫(《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年)等。他扮演的歷史人物有謝甫琴科(《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1957年);俄羅斯以及世界文學名著中的形像有迪莫夫(《跳來跳去的女人》,1955年)、奧賽羅(《奧賽羅》,1956年)、彼埃爾(《戰爭與和平》,1967年)、阿斯特洛夫(《萬尼亞舅舅》,1971年)、謝爾蓋神父(《謝爾蓋神父》,1976年)、葉梅里揚(《草原》,1978年)等,其中,由他自己擔任導演的影片有:《他們為祖國而戰》、《戰爭與和平》和《草原》。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榮譽獎項

《他們為祖國而戰》獲1977年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瓦西里耶夫兄弟獎;
電影《他們為祖國而戰》電影《他們為祖國而戰》
《戰爭與和平》獲1965年第四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及196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邦達爾丘克還與墨西哥、義大利等國共同導演了影片《紅鐘》,獲1982年第23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此外,他還是蘇聯國立電影學院表演系的教授,與妻子斯考勃采娃一起領導一個工作室,為蘇聯電影事業培養出了大批優秀演員。

藝術生平

早年從藝

1937年,17歲的邦達爾丘克考入羅斯托夫戲劇學校,同時在葉伊斯基劇院兼任演員。最終他沒有能夠從學校畢業——戰爭爆發了。
1941-1942年作為文藝兵在格羅茲尼紅軍劇院當演員。戰爭期間的數次險惡遭遇後來在他的電影中得到再現。
1946年邦達爾丘克復員,考入全蘇國立電影學院表演系(插班讀三年級),師從謝爾蓋·格拉西莫夫。1948年畢業。

電影演員

1948年,格拉西莫夫挑選了一些得意門生——電影學院在校生——出演《青年近衛軍》。邦達爾丘克的角色是地下黨組織負責人瓦利柯。這是他第一個電影角色,也是他畢業論文的一個組成部分。
1950年,邦達爾丘克主演萊茲曼執導的《金星英雄》。影片弘揚的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鼓舞蘇聯人民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家園。得到史達林的褒獎。
1952年邦達爾丘克在《塔拉斯·舍甫琴科》一片中扮演烏克蘭詩人舍甫琴科,獲得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水晶球大獎。史達林親自接見他,誇他是“真正的人民演員”。邦達爾丘克被授予“蘇聯人民演員”稱號。一般來說這個稱號必須要經過“俄羅斯功勳演員——俄羅斯人民演員——蘇聯功勳演員”幾次授予才能獲得,獲得者多半是白髮蒼蒼的老演員,但是32歲的邦達爾丘克跳過了其它稱號,直接戴上“蘇聯人民演員”的桂冠,成了這一榮譽稱號最年輕的獲得者。
1956年——在尤特凱維奇執導的影片《奧塞羅》中扮演男主人公,這一角色的成功充分證明了他塑造古典人物的藝術功力。影片的女主演伊琳娜·斯科布采娃成為邦達爾丘克的終身伴侶,二人一起在電影學院授課。後來,伊琳娜在邦達爾丘克的《戰爭與和平》中扮演海倫。

導演初試

1959年,他成為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的一名導演,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一個人的遭遇》,並在片中扮演主角安德烈.索科洛夫 。邦達爾丘克出乎尋常地把寫實與激情糅合在一起,賦予紅軍士兵索科洛夫這個人物以勇氣、力量以及溫暖的人性的光芒。影片獲得一系列獎項,其中包括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大獎。
電影《一個人的遭遇》電影《一個人的遭遇》

史詩影片

(60年代中-70年代)
60年代以後,邦達爾丘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導演方面。1964-1967年,邦達爾丘克耗時四年、動用兩個軍約15000兵力,拍攝了四集史詩電影《戰爭與和平》。影片獲得1965年第四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1969年美國金球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像獎。
電影《戰爭與和平》電影《戰爭與和平》
1970年的鴻篇巨製《滑鐵盧》再次證明了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在創作戰爭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無與倫比的藝術天才。在這部影片中,邦達爾丘克不僅成功地展現了滑鐵盧戰役宏大的規模,而且全面、深入地刻畫出雙方統帥——拿破崙以及威靈頓公爵的心理肖像。
1975年導演《他們為祖國而戰》(Oni srazhalis za rodinu)獲坎城金棕櫚獎提名。
電影《他們為祖國而戰》電影《他們為祖國而戰》

導演雙兼

70年代他先後在米哈爾科夫·岡察洛夫斯基的《萬尼亞舅舅》中扮演阿斯特羅夫,在塔蘭金的《目標的選擇》中扮演庫爾恰托夫院士、在《謝爾蓋神父》中扮演謝爾蓋神父,在自己執導的《草原》中扮演葉梅里揚、在《他們為祖國而戰》中扮演茲維亞金采夫... 象從前一樣,他的表演藝術的核心是強烈的、激情洋溢的個性,他的表演富於魅力,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感召力以及道德感、責任感,並且自始至終滿懷著對不幸者、弱小者發自內心的同情與關懷。
電影教學
電影創作之外,自1971年起,在邦達爾丘克還在蘇聯國立電影學院領導一個演員工作室,與妻子斯闊布采娃一起從事教學工作。1974年,他被全蘇國立電影學院聘為表演系教授。

導演高峰

(80年代)
1982年導演《紅鐘》Red Bells。運用了新的藝術表現手法。《紅鐘》面臨一個艱巨的任務——在銀幕上再現十月革命前後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邦達爾丘克完成了這個任務,但他獨闢蹊徑,依託劇中人物美國記者約翰.里德的一雙眼睛,以里德的經歷見聞作為線索和框架展開敘事,展現了一個令全世界震驚的新時代誕生的全過程。此片獲得蘇聯國家獎金。
電影《紅鐘》電影《紅鐘》
1986年導演根據普希金詩劇改編的《鮑里斯·戈都諾夫》(Boris Godunov)。獲坎城金棕櫚獎提名。這部電影由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西德、波蘭合拍,邦達爾丘克本人在劇中扮演沙皇戈都諾夫。攝製組工作人員當中,自始至終跟隨邦達爾丘克拍完這部電影的人只占少數——多數人都無法忍受他那執拗、暴躁的脾氣。沙皇戈都諾夫統治時期是俄羅斯歷史上“混亂時期”(1598年-1613年)的開端;影片於1985年4月上映,這恰好是蘇聯歷史上最後一個時代-混亂的“改革”時代的前夜。蘇維埃國家開始了緩慢的、不斷加速而且無可扭轉的瓦解。
邦達爾丘克飾演的沙皇鮑里斯.戈都諾夫邦達爾丘克飾演的沙皇鮑里斯.戈都諾夫

晚年之作

90年代初,邦達爾丘克與一家義大利公司簽訂契約,合作拍攝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不朽之作《靜靜的頓河》(Quiet Flows the Don),邦達爾丘克本人擔任導演。到1993年4月,所有的拍攝工作都已經完成,邦達爾丘克本來應當開始剪輯,可他開始做的事情卻是與義大利製片方長達19個月的交涉。邦達爾丘克請求製片方提供後續資金以完成影片的後期製作,義大利人卻背著他滿世界兜售(包括出租)這部半成品——就好像俄羅斯著名導演的這部新作已經完成了一樣。1994年十月,失去信心、心力交瘁的邦達爾丘克準備召開新聞發布會,試圖化解自己與製片方的矛盾糾葛,但他沒有來得及-1994年10月20日,邦達爾丘克病逝於莫斯科。
2006年俄政府買回了《靜靜的頓河》的膠片,由邦達爾丘克的兒子費多爾剪輯之後在電視台放映。
電影《第九連》電影《第九連》

身後

邦達爾丘克墓碑:謝爾蓋·邦達爾丘克的墓是座雪白的方墩子,上邊刻有墓主的側面雕像。雕像表情嚴肅,眯縫著眼睛,緊皺著眉頭,蓬鬆的頭髮,濃密的鬍子,一支手托著下顎。他在沉思。這是很出色的一座雕像。雕像的作者是著名雕塑家凱爾別利。墓碑下端是黑色基石,前右角處有一塊雪白的石台,上邊刻著聖十字架。
邦達爾丘克墓碑邦達爾丘克墓碑
邦達爾丘克的電影在中國有過很大的影響。他本人也一度是蘇聯電影界的重量級人物。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文藝界的改革使這位電影人發生了巨變,新人對他進行抨擊,使他失掉了權威的職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