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曼·杜拉克

謝爾曼·杜拉克

謝爾曼·杜拉克(GermainDulac,法國女導演) 1882年生於亞眠的賽舍—施奈德爾,1942年7月卒於巴黎,早先為戲劇評論家,1914年前後參加電影工作。法國女導演,電影理論先驅,電影俱樂部主要成員之一,年輕時在巴黎接觸了各種類型的藝術,其中以音樂和歌劇為主,20世紀20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avant-garde film)理論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謝爾曼。杜拉克原是一位女記者,她當時已把電影當作一種表現的手段,而不是作為謀生的工具,這在當時還是很少見的。這就注定了她的影片的實驗性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爾曼?杜拉克
  • 外文名:GermainDulac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施奈德爾
  • 職業:戲劇評論家,導演,記者
  • 代表作品:《城市裡的魔鬼》,《藝術家的靈魂》,《貝殼與僧侶》
簡介,生平,出生,導演作品,記者,“電影俱樂部”,“純電影”,歷程,成就,

簡介

《太陽之死》
謝爾曼·杜拉克的父親是一名騎兵上校,她的祖母將她養育成人。杜拉克在法國接觸藝術並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學習各類藝術的同時將重點放在了音樂和歌劇上。
《太陽之死》《太陽之死》
1905年謝爾曼·杜拉克嫁給了既是工程師又是小說家的Marie-Louis Albert-Dulac,在他的影響下杜拉克將精力放在了新聞工作上。作為當時主要的激進女權主義者之一,杜拉克出任法國婦女政治運動刊物La Française編輯的同時,還身兼劇場和電影出版物評論家的身份。也正是此時,她開始著迷於電影這門藝術。
1915年,謝爾曼·杜拉克與丈夫一起組建了一家小型的製作公司——Delia Film,開始編導具有強烈創造性的低預算短片。從時間上看,杜拉克是繼Alice Guy之後,法國電影史上的第二位女性導演。Fête espagnole, La(1920)和Souriante Madame Beudet, La(1922)兩部代表作,使杜拉克杜拉克成為了法國電影史上印象派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20世紀20年代晚期,杜拉克的電影是法國電影先鋒派和各種實驗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傑出的超現實主代表作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 / La Coquille et le Clergyman(1927)。
在謝爾曼·杜拉克的電影作品以及理論著作中,杜拉克表現出了對純電影(pure cinema)的執著追求,純電影著力於使電影藝術從文學、舞台以及各種可視藝術的影響下脫離出來.她談到按照音樂形式來架構(musically constructed)的電影,或是電影按照音樂的規則來拍攝(films made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visual music)。
謝爾曼·杜拉克在20年代中期,為電影俱樂部在法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聲電影的出現結束了她的電影實驗以及導演生涯。從1930年起直到她去世的十二年間,杜拉克只拍攝了新聞短片.
謝爾曼·杜拉克

生平

謝爾曼·杜拉克  (GermainDulac,法國女導演

出生

1882年生於亞眠的賽舍—施奈德爾,
德呂克德呂克

導演作品

1924年:《城市裡的魔鬼》。1926年:《貝殼與僧侶》(編劇:安托南·阿爾多)。擔任“法國新聞片”的導演

記者

先來說說法國“先鋒派”運動時期的女將謝爾曼.杜拉克,杜拉克原是一位女記者,1914年進電影界工作,曾經拍過很多影片(如《敵對的姊妹》、《神秘的傑奧》、《維克特利克斯女神》、《瘋人魂》等)。她當時已把電影當作一種表現的手段,而不是作為謀生的工具,這在當時還是很少見的。這就注定了她的影片的“實驗性質”。

“電影俱樂部”

杜拉克是“電影俱樂部”(由路易.德呂克創辦)的主要成員活躍分子。這個女人對一切新的傾向都非常敏感,從“印象主義”到“先鋒派”再到“超現實主義”,都被這個精力充沛的女人玩了個遍。
“一戰”期間,杜拉克接受了導演《西班牙的節日》一片的工作,這是一部根據路易·德呂克的劇本攝製的影片。《西班牙的節日》一片的劇情很平淡,主要描寫兩個男子(加斯東·莫篤和讓·都魯分飾)為了一個薄情的女子(艾芙·弗朗西飾)而互相敵視和鬥爭的故事。這種題材以西班牙為背景,被德呂克和杜拉克用來表現和他們過去醉心的美國西部片相似的那種異國情調。

“純電影”

“印象主義”時期,杜拉克提出“純電影”的口號,其代表作是《微笑的伯代夫人》。這部影片系杜拉克根據安德烈·奧佩的戲劇改編,敘述一個女人不被她那位討厭的丈夫所了解,因此想謀殺他的故事。在該片中,杜拉克充分利用其作為藝術家的“前衛手段”,利用“慢鏡頭”將時間“放大”,以表現伯代夫人與夢中情人幽會的美妙情景;利用“快鏡頭”將時間“縮小”,以表現伯代夫人在幻覺中企圖將可恨的丈夫殺死。借用這部影片杜拉克開闢了電影對心理的和內心的描寫手法。
“先鋒派”時期,杜拉克的“口號”是:“夢幻的境界——這是‘崇高’的電影領域”。她認為電影並非敘事藝術,不需要情節和表演,而應成為“形式的電影”與“光的電影”的融合即“眼睛的音樂”、“視覺的交響樂”。
貝殼與僧侶》的上映,拉開了杜拉克掀起的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序幕。超現實主義電影所追求的最高美學境界是把藝術創作視為一種偶然的啟示或悲劇式的預言。並利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只有在非理性狀態下才能顯出他的真實自我。在《貝殼與僧侶》中,杜拉克為了表現僧侶的性壓抑下的狂亂變態心理,運用了一些超常的攝影方法,如軟焦距、晃動鏡頭、疊印等,將人物內心突顯。

歷程

德呂克
1882年謝爾曼·杜拉克生於亞眠的賽舍—施奈德爾,1942年7月卒於巴黎,早先為戲劇評論家,1914年前後參加電影工作。
1916年:《神秘的傑奧》,《生活的風暴》
1917年:《瘋人魂》(插曲影片,編劇:杜拉克)
1919年:《西班牙的節日》(編劇:德呂克,主要演員:加斯東·莫篤,E.弗朗西斯,都魯)
1921年:《太陽之死》(A.諾克斯主演)
1923年:《微笑的伯戴夫人》(根據安德烈·奧貝的話劇改編,主要演員:格雷蒂拉,G.德爾摩茲)
1924年:《城市裡的魔鬼》
1926年:《貝殼與僧侶》(編劇:安托南·阿爾多)
1930年-1940年,擔任法國新聞片的導演

成就

1915年:《敵對的姊妹》(編劇:I.I.艾爾朗傑,主要演員:S.德普雷)。1916年:《神秘的傑奧》,《生活的風暴》。1917年:《瘋人魂》(插曲影片,編劇:杜拉克)。1921年:《太陽之死》(A.諾克斯主演)。
1924年:《城市裡的魔鬼》。1925年:《藝術家的靈魂》(主要演員:科林,伐內爾,G.馬內)。1926年:《貝殼與僧侶》(編劇:安托南·阿爾多)。1927—1930年:《旅行的邀請》,《第927號唱片》(根據蕭邦的樂曲攝製),《阿拉伯花飾》(作曲:德彪西),《主題與變奏曲》。1930年後到1940年,擔任法國新聞片的導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