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紅山蜥

謝氏紅山蜥

2019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麗萍、王原等在國際期刊Geodiversitas,以雜誌封面文章報導了一件保存十分精美的侏羅紀蜥蜴標本,並將其命名為謝氏紅山蜥(Hongshanxi xiei)。該標本來自遼寧省建平縣棺材山化石點。棺材山化石點被認為與道虎溝層時代相當(165Ma)或略年輕(157Ma),該地點及其周邊相當地層中產出大量的蠑螈標本,其中包括了多件發生了多指多肢畸形現象的天義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標本,是中生代有尾類中的首次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氏紅山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謝氏紅山蜥
  • 分布區域:遼寧省建平縣棺材山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在中國,白堊紀時期的蜥蜴有著十分豐富多樣的化石記錄,如早白堊世時期熱河生物群中的矢部龍(Yabeinosaurus)、大凌河蜥(Dalinghosaurus)、柳樹蜥(Liushusaurus)以及翔龍(Xianglong),甘肅的擬貝氏蜥(Mimobecklesisaurus),山東的厚頜蜥(Pachygenys);晚白堊世時期內蒙古、河南、江西等地有著豐富的蜥蜴化石和多樣的化石屬種(共15個屬種)。相對來言,侏羅紀蜥蜴的化石記錄則十分稀少。目前僅有兩個區域產出:一為燕遼生物群中兩件未命名的幼年蜥蜴標本;二為新疆準葛爾盆地南緣的少量破碎蜥蜴材料,以及盆地中部多件三維立體保存的蜥蜴骨架,但還未詳細報導。

形態特徵

通過傳統古生物學手段和高精度平板CT掃描技術,研究人員詳細地與世界上其他侏羅世—白堊世的蜥蜴屬種進行對比,紅山蜥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徵組合,如其左右癒合的額骨明顯較長,後緣三叉,兩側的後突長且從外側卡住頂骨;頂骨短;頭骨上僅眼周和下顳處具有膜質骨板(osteoderms),前肢和後肢長。唯一具有與紅山蜥類似的額骨和頂骨形態的是西班牙早白堊世Las hoyas地點的Hoyalcerta sanzi,但Hoyalcerta的下頜十分纖細,齒骨齒要遠多於紅山蜥。不同的系統發育分析設定得到了不同的紅山蜥的系統位置——位於有鱗類的基幹位置,或位於傳統的“硬舌亞目”的基幹位置,這說明早期有鱗類屬種的系統位置受到有鱗類各個大類群之間系統關係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