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凡耿,男,1949年5月16日生,江西新淦(今新乾)人,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現寓蜀中錦官城。幼名反反,字庸之,號靜虛散人;顏其居曰『庸齋』,亦稱“靜虛草廬”、“冼白庵”。自謂“庸”附風雅。文藝評論家,文化學人,鑑賞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凡耿
- 出生地: 江西新淦(今新乾)
- 出生日期:1949年5月16日
- 職業:評論家,鑑賞家
- 畢業院校:中國科技大學
- 性別:男
評論文章,代表詩作,熱心文藝,
評論文章
——煮墨館書畫印淺讀
作者:謝凡耿
(一)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基本載體的我國文化寶庫中特有的傳統藝術。古來書家運用毛筆這種特有的書寫工具形成了以點畫線條作為基本表現技法的特點。書家創作作品,以所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生髮使一個個漢字構成優美的章法布局和生動的韻致,給觀者以美的欣賞。“書者,抒也”。抒者,乃抒百種情感:或款款深情,或心中激情,或胸中塊壘,或遠大志向。書家之抒,既體現書法作品的高下,又以氣韻生動為上。沫吾先生習書有年,通臨碑帖,汲取各體,於行草書用力最勤。其行草書作品往往一氣呵成,氣韻生動而不板滯,結體隨意而合於嚴謹,字形、字距與行式的分布開合有度。觀其書,看似稚拙,卻具功力;形似蕭散,卻是爽朗。神采飛揚、妙具氣勢。從其書作可以看出其人的豪放、灑脫以及強烈的個性。這或許就是歷來所說的“書如其人”。書法,即是抒心,此之謂也!
(二)
中國繪畫自古人才輩出。文人畫,乃是以書法為技法基礎、以筆墨為表現形式、以詩之意境為靈魂,抒發個人情感,將儒、道、釋哲學作為思想追求的文人藝術。山水畫更使中國文人藉以抒情達意,體現精神內涵。山水畫中,畫家並非純粹注重真山真水的再現,而是用筆墨再造畫家心中的大自然。文人畫,意境是第一位的,然後才落實到用筆墨加以表現,並且在書法的影響下,增加給畫的抽象意味。畫家對筆墨抽象表現力的關注,往往超過了對山水形體真實度的關注。沫吾先生繪畫長於山水,其師從蜀中著名畫家龍國屏、王永年、鄒文正、羅巨白諸先生,而龍國屏、王永年先生系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得意門生,鄒文正系蜀中名家,而巨白先生為石壺高足。沫吾先生畫作的立意能融匯諸家之長和石壺的高遠,遠山近水盡顯俊秀幽雅,造境郁然蒼莽,雄健生髮。放筆直掃,山,或恣肆跌宕,或渾穆靜謐;水,或瀑飛直下,或清澈激靈;林木,或挺拔蒼勁,或翠色怡人。其畫作的整體感覺,有磅礴峻偉之氣。沫吾先生是畫家亦是書家,其以書法筆力作畫,更使畫作古拙深沉。山水畫最能體現畫家的胸懷。畫家胸襟開闊,畫境才能開闊,畫作才能體現野逸閒適、曠遠瀟灑的真趣。沫吾繪畫,或已識得箇中三昧。
(三)
中國傳統藝術的書、畫、印三者,書難於畫,而印又難於書。篆刻藝術自明清以降流派紛呈,時至今日更是光輝燦爛。有造詣有成就的印人,無不以追摹秦漢打下堅實的治印根基。篆刻家陳沫吾也不例外。沫吾先生治印從臨摹古璽漢印入手,後師從蜀中篆刻名家蘇園先生。他一步步走來,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沫吾印作屬狂放的大寫意一路,與其書法一樣,有很強烈的表現意識,但卻並非刻意追求狂怪與張揚,與時下某些怪異莫名的所謂流行印風迥然不同。他是用自己多年學識形成積累的成熟的技法技巧,追求一種古老中寓新奇、拙樸中見靈巧,動中有靜、幽中揚動的藝術效果。其章法,因勢生變,參差錯落。其字法,以書入印,靈活運用。其刀法,或沖得乾脆,或切得渾厚,視創作需要而不拘。沫吾已出版多部篆刻作品集,並在多種報刊付有新作刊出。寫意印風不拘泥於刻板方正,體現的是一種奔放氣勢,使觀者感覺雄渾中具飄逸,古拙中顯豪縱。沫吾正是悟得其道,才使自己的印作剛中見柔,拙中見雅。
(四)
綜觀沫吾先生的藝術作品,無論書法的蕭散灑脫、繪畫的樸拙雄渾、篆刻的奔放豪縱,都有一種自然率真的可貴意趣。藝術家專攻一門尚且不易,書、畫、印兼而攻之更非一般。書、畫、印同為一源。書為心畫,畫即寫心,治印則為治心。前已述及,儒、道、釋哲學是書畫篆刻家修為的思想基礎,而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是易經。論語有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禪師謂:即心即佛。三家所論都是心性修為。易經所謂“厚德載物”,從另一層意義上理解也是說的心性修為。“技進乎道”,可見藝術作品的高下最終取決於藝術家的學養和修為。沫吾先生為體制中人,長期供職於政府行政機關與文史研究單位,身邊師友眾多,也受益頗多。但是,卻也事務繁雜,撥冗抽身潛心藝術實屬不易。沫吾先生性靈聰穎,又刻苦勤奮,技藝之外更注重藝外功夫,廣取博覽、厚積薄發。當今的時代飛速發展,商品大潮的浸染使藝術創作不可能游離於當下環境的影響而獨立存在。這就要求藝術家摒棄浮華、力戒驕躁,為此,定能使藝術創作臻於化境成於一格。沫吾先生也正是這樣律已修為。
祝願沫吾先生的藝術創作,百尺竿頭,步步更進!贊曰:
書畫印藝源相因,
亦拙亦雅自率真。
得取前人造化力,
風輕雲淡見精神。
(庚寅清和月 靜虛散人急就於庸齋南牖燈下)
代表詩作
過劍門
車飛觀古道,直插劍門關。
鑑證青蓮句,通途今棄難。
翠雲廊
驛道環山古,風煙接莽荒。
八千漢時柏,樹樹證滄桑。
熱心文藝
作者: 廖富翔(珠 海)
早在二○○三年,由於我們的興趣愛好,我在陸康老師的帶領下,不計成本,不計報酬,我們創辦了“以印結緣、以文會友、弘揚印學、承先啟後”為宗旨的國際印學期刋《印緣》雜誌。多年辛勤經營,有苦有樂,冷暖自知。後來又得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得到了廣大篆刻家和愛好者的熱心支持,轉眼之間《印緣》已經出版了二十六期,先後介紹了全國各地的知名印家數十位,還有法國、台灣、日本和眾多的國內外篆刻靑年才俊。《印緣》雜誌免費發行東南亞、日本、新加坡、朝鮮、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就每期郵寄費就達數千元之多,這些除政府資助外,不足部分都是我的老師陸康先生補充,為宣傳“一國兩制”下的美麗澳門,為宏揚中國古老的印學事業,我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數年前《印林散葉》作者、原四川省文化廳長周正舉先生,在《印緣》雜誌郵封上,看到我們的地址和雜誌,專門給我們來信,並提出很多寳貴的建設性的建議,賜來《印林散葉》、《印林詩話》等他個人的眾多專著,我學習再三,受益良多,選取了其中文章作連續轉載。周老廳長的好朋友,熱心文化藝術的謝凡耿先生,在他有機緣到廣東時,專程前來寒舍指導,並帶著周先生的信和好幾個四川篆刻家的作品給我欣賞學習,從此尺素往返,成為忘年之交。凡耿先生與我書簡往來並寄來我沒能見到的篆刻作品集、篆刻專著等。禮重物重,使我長記於心。
凡耿先生特別喜歡有著元朱文天下第一、我師祖安持老人的經典篆刻,又崇敬學識淵博、著作等身、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的陸康老師,由於凡耿先生未能和陸老師謀面,托我請陸師百忙之中為其書齋題寫齋名。我師事陸康老師,為安持老人再傳弟子,愛屋及烏,他也喜歡了我的書畫篆刻。凡耿先生不操刀,但對篆刻篆法、章法、刀法的硏習探討一直興趣濃厚,並有所心得,他說他近三年多一直協助周老廳長,為增補再版《巴蜀印人》蒐集整理資料,接觸了川內眾多印人,用他自己的話說:“雖艱苦備嘗亦促進多多”。我想這種經歷也使他得益匪淺。他在接觸的四川印人中,特將四川游丕承師生的作品集寄給我,建議我在《印緣》適時推介,他說這樣對成都乃至四川篆刻藝術是一個極大的推動。游丕承先生是蜀中當代影響很大篆刻家,弟子眾多,成都八一年成立開明印社時社員多為游門弟子。這期《印緣》我們專門開設“巴蜀印風”欄目,介紹蜀中游丕承先生和他的弟子“游門五傑”。
凡耿先生在有機會到各地時,必定探訪書畫篆刻名師益友,熱心藝事。這次他回江西老家探親時又專程從四川成都給我帶來了王世昌先生著、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陝西古代磚瓦圖典》。儼然是一個精神文明建設的傳遞者。在我和凡耿那么長的交往中,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的是,他寫給我的信札,隨意天成,書法中有文人氣,字裡行間法規法矩,似乎有一種清風徐來,使人感到清爽的感覺,我們在這期《印緣》選刋了他的其中信札,和大家一起分享。
謝凡耿曾經鐵窗礪煉,迭遭洗劫。少愛書法,長喜篆刻,性耽文史。自謂“侃而不作,嘴碎手懶;虛而不實,‘庸’附風雅。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