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語變奏曲

謎語變奏曲是管弦樂曲。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作於1899年。原題為《一個創作主題的變奏曲》。由主題和14段變奏曲組成。

基本介紹

成名之作,十四個變奏,

成名之作

此作品作於1899年,愛德華·埃爾加的成名之作,也是作者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管弦樂作品。
作曲家總譜上的題名是《一個創作主題的變奏曲》,"謎語"這一詞僅指變奏主題而言。 本曲由一個主要主題("謎語"主題)與十四段變奏構成。總譜上的題獻是"獻給樂曲所描繪的我的十四位朋友"。至於埃爾加的這十四幅"癖性的素描"所描繪的是什麼人,埃爾加不願加以說明。後人只能根據每首變奏曲前的縮寫字母或綽號來加以猜測,好在研究埃爾加的權威們對於這"十四個朋友"的人選都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只有第十三變奏曲的女主角稍有爭議)。
樂曲的主要主題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用弦樂器奏出的前一部分(6小節)在g小調上,後一部分(4小節)則有管樂器加入,並轉為G大調。這支優美而稍帶悲哀情調的旋律稍加展開後便不停頓地轉入了十四個變奏
此曲作於1899年,1899年6月19日由漢斯·李希特指揮哈萊樂團首演,主題為AB兩個對比樂句組成,A樂句為g小調,B樂句為G大調。

十四個變奏

第一變奏,C. A. E,據考描寫的是埃爾加的夫人卡洛琳·愛麗絲·埃爾加(Caroline Alice Elgar, 1848-1920)。抒情的變奏,主題改變節奏,分別出現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長笛和單簧管上,似乎敘述妻子的溫柔體貼。
第二變奏,H. D. S. P,快板,描寫斯圖爾特-鮑威爾(Hew DavidSteuart-Powell),鮑威爾是鋼琴家,曾和埃爾加(小提琴)和第十二變奏描寫的大提琴家B. G. H合組三重奏團,埃爾加曾這樣說:“每當開始演奏前,他總是先奏全音階快速裝飾音型,這裡以十六分音符的樂節幽默地作弄他。”
第三變奏,R. B. T,理查·巴爾斯特·湯森(Richard Baxter Townshend),他是一位歌唱家,其音色令人聯想到低音管。他是戲迷,用低音管表現他的音色.以瑪祖卡舞曲型變奏開他玩笑,小快板。
第四變奏,W. M. B,威廉·米茲·貝克,一位精力充沛的英國鄉村紳士,華格納的崇拜者,善談者,極快板。
第五變奏,R. P. A,理查·彭洛斯·阿諾德,19世紀詩人馬修·阿諾德的兒子,學者,喜歡室內樂,c小調中板。
第六變奏,Ysobel,埃爾加的小提琴弟子伊莎貝·費頓,埃爾加改用了名字,這位女弟子後來改拉中提琴,所以這段變奏中突出中提琴的效果,C大調,小行板。
第七變奏,Troyte,建築家阿瑟·特洛伊特·格利菲斯(Arthur Troyte Griffith),急板,以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刻劃其性格。
第八變奏,W. N,住在18世紀摩爾凡附近一座18世紀宅第的諾布里家女人之一的溫尼弗雷德·諾布里小姐,G大調,小快板。由單簧管裝飾主題的優美變奏
第九變奏,Nimrod,寧錄是諾亞的後裔,聖經《舊約》記載他善狩獵,約翰尼斯·耶格(August Johannes Jaeger,1860-1909),耶格的德文是狩獵的意思,其人穩重而誠實。回憶“夏日黃昏的一次長談,我的朋友變得能說善辯,議論貝多芬,特別是他的慢板樂章之宏偉。”降E大調,慢板。
第十變奏,Dorabella,間奏曲,獻給仿莫扎特歌劇《一丘之貉》中的少女杜拉貝拉的杜拉·彭尼(Dora Penny)小姐。她說話時欲說又止,特別動人,G大調,小快板。
第十一變奏,G. R. S,描寫希里福德大教堂的風琴師喬治·羅伯特森·辛克萊和他的愛犬丹。據說開頭3小節是描寫奔下河堤,跳進河裡的狗。g小調,極快板。
第十二變奏,B. G. N,大提琴家巴西爾·納文森(Basil G. Nevinson),行板,主題由獨奏大提琴變成憂鬱的小夜曲。
第十三變奏,浪漫曲,﹡﹡﹡,據考這3個符號指正在海上旅行的拉迪·瑪麗·利根(Lady Mary Lygon,婚後改為Lady Mary Forbe S-Trefusis),曲中片段引用了孟德爾頌《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的主題。
第十四變奏,E. D. U,因埃爾加妻子暱稱埃爾加為“艾都”(Edu),所以這首終曲實際是自畫像,快板。
整部作品在大調主題的凱旋式的寬廣表現中得到概括,最後以歡快的急板告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