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故福建僉憲永錫陳公祠

謁故福建僉憲永錫陳公祠

詩題中所說的“永錫陳公”,就是歷仕明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的陳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謁故福建僉憲永錫陳公祠
  • 作者唐寅
  • 朝代:明
  • 體裁:詩
詩詞原文,詩詞題解,詩詞鑑賞,逐段分析,整體把握,作者簡介,

百科名片

名稱:《謁故福建僉憲永錫陳公祠》
作者:唐寅
朝代:明體裁:詩

詩詞原文

封章曾把逆鱗批,三逐雖危志不迷。
諫草猶余幾行墨,遺書今掩一箱綈。
常山勝有孤忠氣,新廟無慚直道題。
私淑高風重拜謁,秋林殘日古城西。

詩詞題解

陳祚(1382年-1456年),字永錫,號退庵,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永樂九年進士。為人篤學尚節氣,屢以直言遭貶斥,而志不少挫。曾任河南布政司參議、山西道監察御使等職,終以福建按察使僉事致仕歸里。弘治十年(1497)正月二十九日,其嫡孫陳冠於甘節坊營建家祠,並請丁憂在家的吏部侍郎吳寬題額為“直道陳公祠”,閱三月而落成,唐寅之詩就作於該年秋天。

詩詞鑑賞

逐段分析

這首詩記錄了詩人在陳祚祠前的所感所想。
首聯高度概括了陳祚一生因直言極諫所遭受的三次打擊,突出了他屢貶屢諫的執著精神。所謂“逆鱗”乃指陳祚敢於上疏直陳朝政、皇帝得失的事跡。據《明史》本傳記載,陳祚曾於永樂十五年和布政使周文襄、王文振一起上疏成祖,訴說建都北京的不便之處,從而觸怒成祖而被謫為太和山佃戶;宣德年間他因上疏勸勤聖學,而使龍顏大怒,被逮下獄並連及家人十餘口;英宗朝又因參奏遼王貴焓不法而被逮至京下獄。一次次的身歷絕境並沒有使他學會明哲保身,反而砥礪了其剛正直諫的品性。該聯劈空寫來,把一個正直剛毅百折不挫的英雄形象推到讀者面前。
頷聯“諫草猶余幾行墨,遺書今掩一箱綈”是就陳祚的遺作而寫的。斯人已去,遺著尚存,翻檢這些遺作,其間每多陳公直諫的文字記載,藉此可以一睹陳公當年“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的情形。
頸聯承上閱讀遺著的感慨而來,進一步拈出陳祚歷三黜、瀕九死而不悔的剛正氣概,其生平事跡無愧於“直道”二字。“新廟”乃指弘治帝。蓋因孝宗即位之初,下詔“海內凡古今名臣歿而有聞者”“悉修治其墓”,陳祚之孫陳悅以“其平生履歷白諸有司”,使其舊墓得修繕一新,故有此說。
尾聯由對陳祚的讚頌轉到自己的內心刻畫。在“秋風蕭瑟秋草黃”的姑蘇城西(甘節坊在蘇城西北隅),面對這樣一個忠義正直堅貞剛毅之士,除了肅然起敬外,唐寅暗自立下了追隨陳祚這種效忠皇朝而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的決心。

整體把握

全詩起於讚頌,終於紹述,風格蒼勁,飽含激越之情,詩風與感情和人們熟知的唐寅判若兩人。
錢謙益論及唐寅詩風謂其“少學穠麗,學初唐”,如果說他的《春江花月夜》二首、《詠春江花月夜》等詩尚有六朝初唐習氣的話,那么本文所論之詩則無半點艷麗綺靡之氣,反而“骨氣端翔”“光英朗練”。由此,論者每以錢氏之斷語來概括唐寅的詩風,似乎還欠周詳。進而言之,該詩透露的思想情感,也有別於我們所熟知的唐寅。在世人眼中,他一向以狂誕不羈著稱,此處卻擺出一副讚美忠臣矢志效法的面孔,令人費解。不過當我們回到歷史的長河,追溯一下明代士人處世的心路歷程,就不難理解唐寅當時的心態及此詩背後所傳達的歷史信息。
明代皇權的高度集中勝於以往諸朝,皇權對於文官集團的欺凌也是歷朝絕無僅有的。先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命劉三吾將《孟子》中觸犯君權神聖的言論,如“君有大過則諫”之類,統統刪去,編成《孟子節文》一書,並規定刪掉的部分“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朱元璋想從源頭封堵臣子直諫的理論來源的意思是顯見的。稍後,便是一連串諸如“靖難”、“奪門”、“大議禮”等政治事件,皇權與士子的鬥爭一波接著一波,其間被殺、遭貶的官員不計其數。明成祖方孝孺並誅其十族的行為,對挫傷士人的志氣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李贄曾說:“一殺孝孺,則後來讀書者,遂無他種也,無種則忠義人材豈復更生乎?”左東嶺先生認為方孝孺一案導致“明代前期形成了一種士人人格心態由悲憤尷尬趨於疲軟平和的歷史態勢”,而仁、宣兩朝士人的心態更發展為“由清純誠厚與謙恭畏慎二種要素構成”。和陳祚同時的台閣大臣如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深知伴君如伴虎的情況,因此他們在政治上始終保持一種“清慎”的心態,缺乏直言進諫的精神,講究揣摩聖駕的心思。葉盛《水東日記》卷五“楊文敏論進諫有方”所載楊榮揣摩聖意小心應對的情景,便可窺見人臣面對皇帝是如何的謹慎畏懼了。出仕永樂、正統四朝的陳祚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觸犯龍顏,並始終保持直言耿介的操守,盡到理想狀態下為臣的本分,這在當時乃至後來都是極具勇氣和不可多得的。所以深知為官處境艱難而提前致仕的楊循吉(1456年-1545年)在《陳僉憲墓記》中就其氣節感慨道:
夫人者,氣節先而才能次之。然古之君子,其於患難之際,苟可以直其道,必勇趨而未嘗有苟且自恕之心,故天下恃也。而後世則否。每每以持重為事,而新進之士,恆有所待於他日,而不知官高位大,則益有所不敢為也。是以忠厚博大之風有餘,而嚴毅負荷之氣不足,可以安閒而不可以待倉遽!此求治者所宜深思也。然則如陳公者豈易得哉?
楊氏所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為官者忠厚有餘而膽氣不足的狀況。為官者因懼怕皇權而寧願放棄剛正節操!擇明哲保身,尚未進入仕途的唐寅卻偏偏看中了陳祚這種“忠義之心,剛大之氣”,這與後來狂放縱情追求享樂的他實有天壤之別。
唐寅此詩作於弘治十年秋天,當時他已二十八歲,明年秋天他便高中應天府鄉試第一,成為了聞名遐邇的解元。據祝允明《唐子畏墓誌並銘》稱,唐寅是在祝允明的激勵下於鄉試前一年(即28歲時)才為科考做準備的,並有“若弗售,一擲之耳”的豪言。前此一年也就是二十七歲時,他還寫了《中州覽勝序》《上吳天官書》等作品,其間“予聞丈夫之生,剡蒿體,揉柘乾,以麗別室。固欲其遠陟遐舉,不齷齪牖下也”、“若肆目五山,總轡遼野,橫披六合,縱馳八極;無食道情,慷慨然諾,壯氣雲蒸,烈志風合;戮長猊,令赤海,斷修蛇,使丹岳,功成事遂,身斃名立,斯亦人生之一快,而寅之素期也”等語,慷慨激昂,氣勢充沛,志向壯大。他在中舉後答謝考官梁儲的詩中也表露了不願碌碌無為的心態,即所謂“壯心未肯逐漁樵”云云。由此觀之,在應試前後的那段日子裡,唐寅的心態是相當積極的,充滿了建功立業乾一番大事業的凌雲壯志,也滿懷做一個剛正忠誠之臣的信心。只不過他的這番建立之心,在蒙受“科場案”的劫難後,被譏諷、貧困、潦倒所消磨了,代之而起的乃是深諳世情的看破之心和醉舞狂歌的畸人之心。假設唐寅沒有遭受科場打擊,或許他真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然而歷史是沒有假設的,唐寅的雄心壯志隨著“科場案”的了結而付之流水。
唐寅早年的詩歌流傳下來的大概只有三四十首,除去那些帶有模仿古人痕跡的作品,像這樣直接傳達其心聲的詩作為數更少,所以,該詩無論是在探索唐寅詩風還是其心態的轉變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弘治十一年(1498)高中應天府鄉試第一,翌年赴京會試,因涉嫌科場舞弊而入獄。後被朝廷黜充浙江吏役,不就而返,築室桃花塢,以書畫度日。中年曾應寧王朱宸濠聘赴江西,不久發現寧王有作亂跡象而抽身返鄉,日益放浪,潦倒而終,享年五十四歲。由於通俗文學的宣傳,他幾乎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婦孺皆知的人物。而在明代詩歌普遍不能引起大眾興趣的今天,人們對其《桃花庵歌》《花下酌酒歌》《漫興》《和沈石田落花詩》等作品均耳熟能詳。他的詩歌常以世俗的眼光抒寫失意人生,每每折射出狂放、縱誕的性格,從而形成了一種集世情、幽怨、飄逸和天趣於一身的美學特徵。然而這又何嘗是唐寅的全部呢?
唐寅唐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