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Norman Levi Bowen)加拿大地質學家、岩石學家、礦物化學家。1887年6月21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頓。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職業生涯,個人影響,人物評價,
基本資料
描述:地質學家、岩石學家、礦物化學家
籍貫:加拿大
籍貫:加拿大
職業生涯
906年在金斯頓女皇大學攻讀化學、礦物學和地質學,後轉入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1907-1912年曾利用假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礦業局工作,並為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太平洋鐵路沿線工作。1910-1911年,他又在華盛頓卡內基學院地球物理研究室從事過多種礦物實驗研究。1912年取得博士學位以後,回到該研究室,並在那裡斷續工作了4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鮑文曾研究過光學玻璃。戰後,他又回到女皇大學任礦物學教授。1921年他返回華盛頓從事研究工作。他為專攻矽酸鹽系統化學,前後花了16年時間。當他把自己的實驗物理化學數據用於野外岩石學問題研究時,他的工作就更加有意義。在這項工作的後期,他親自考察了與火成岩問題有關的標準產地,如南非的布希維爾德、東非的鹼性熔岩區、挪威的許埃和費恩的橄欖岩區等。1927年春,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為地質系高班學生講課,講課內容是他在岩礦學領域長期研究的結晶,他寫成專著《火成岩的演化》。此巨著主要依據他對安大略火成岩的研究和熔岩結晶的室內實驗,在此巨著中生動地表述了對岩石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的調查和綜合方法。
後來,鮑文與參加耶魯大學實驗室的實驗學家J.F.沙雷伊爾合作研究含鐵的矽酸鹽系統,從Fe2O3開始,再研究FeO。1937-1947年,鮑文應芝加哥大學之邀擔任“C.L.哈欽森功勳岩石學教授”,他在那裡很快發展了一個實驗岩石學學派,並由他的從事鹼性系統平衡研究的學生們寫出了一系列論文,他本人則進行了綜合。
1947年,鮑文再次回到卡內基學院地球物理實驗室,研究包含揮發分、特別是水分的礦物系統。他與O.F.塔特爾合作進行花崗岩的研究,取得很大成就。鮑文1952年退休,遷居佛羅里達州克利沃爾特。1954年重回華盛頓,逝世於1956年9月11日。
個人影響
他正式提出了“反應原理”,後來科學界稱之為“鮑文反應序列”。就是隨著岩漿溫度由高到低慢慢冷凝,鐵鎂矽酸鹽結晶序列是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石英→沸石,而鈣鈉矽酸鹽結晶序列是:鈣長石→培長石→拉長石→中長石→奧長石→鈉長石。各溫度階段產生的岩石序列則是:橄欖岩→輝長岩→玄武岩系→閃長岩→安山岩系→花崗閃長岩-流紋英岩系→花崗岩-流紋岩系。
人物評價
鮑文在年僅28歲時就在岩石學極關鍵的問題上,完成了一系列實驗性的研究,並寫成重要論文“火成岩演化的晚期階段”,開始確立了他在岩石學上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