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格線環境與信息物理社會,資源空間模型(Resource Space Model),語義鏈網路模型(Semantic link Network Model),知識流模型(Knowledge Flow Model),語義對等網路(Semantic Peer-to-Peer),互動語義(Interactive Semantics),認知與人工智慧,科學哲學,以及跨學科研究等。
新版書包括了以下新內容:Topological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A Peer-to-Peer SLN for Decentralized Knowledge Sharing,P2P Semantic Overlay Networks, The Energy Knowledge Grid,增加了哲學解釋,將知識格線的理念延伸到信息物理社會。
H. Zhuge, The Knowledge Grid: Toward Cyber-Physical Societ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012 (2nd Ed, 506頁)。
一、語義、知識與格線系列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antics, Knowledge and Grids (SKG)。已舉辦八屆,每年都邀請著名專家作大會特邀報告,為中國學者和研究生提供與專家的交流平台,已成為一個跨領域的系列國際會議。每年的會議論文集都由IEEE出版,並向本領域重要的國際學術刊物推薦優秀論文。
主持SKG2010國際會議
二、信息物理社會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yber-Physical Society (IWCPS)。這是一個小規模,高質量, 多學科的專題研討會。已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系列國際會議。2012年在中山大學召開的會議邀請了著名哲學家與計算機科學家共同參與。
國際影響
著名國際刊物和國際會議論文
成果發表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IEEE Comput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 Comoputing,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Very Large Database conference (VLDB)等著名國際刊物和會議上。
引用
引用的著名專家包括: Web發明人T.Berners-Lee,ACM 前主席W. Hall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ACM Fellow),格線計算先驅I. Foster(ACM Fellow)和G.Fox(ACM Fellow),以及語義全球資訊網先驅 J. Hendler (IEEE Fello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