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得驢

諸葛恪得驢

“諸葛恪得驢”是選自《三國志·吳書十九》中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葛恪
  • 外文名:Zhu Ge Ke
  • 別名:字:元遜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
  • 出生日期:203年
  • 逝世日期:253年
  • 主要成就:弱冠拜吳騎都尉
    孫登為太子時,為東宮幕僚領袖
    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
    孫亮繼位後,諸葛恪取得東興大捷
    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孫亮繼位後,
  • 代表作品:諸葛之驢
原文,譯文,簡要評析,啟示,詞解,諸葛恪,選自,《三國志》,《古今譚概》,

原文

諸葛恪字元遜,瑾之長子也。恪父瑾面長似驢。一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

譯文

諸葛恪字元遜,他是諸葛亮哥哥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聚集大臣們,讓人牽一頭驢來,貼了一張長的標籤在驢的臉上,寫著: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我乞求大王讓我用筆增加兩個字。”孫權於是就聽從了他,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之驢”。全部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簡要評析

這是一篇文言文歷史故事,說的是諸葛恪如何用他的聰明才智把父親的窘迫轉危為安的故事。運用了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從側面襯托出諸葛恪的聰明,可以看出諸葛恪是個才思敏捷、善於應對、聰明機智的人。

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心煩氣躁地面對,換一種方法或方式,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詞解

1.瑾:指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
諸葛恪得驢諸葛恪得驢
2.面長似驢:意為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
3.會:聚集,會合.
4.長檢:長的標籤.
5.題:書寫,題寫.
6.聽:聽從.
7.舉:全部.
8.以:相當於“把、拿、將”
9.使:讓.
10.益:增加.
11.因:於是.
12.與:給.
13.益:在本文中指增加 還指好處.
14.舉:全.
15.坐:同“座”座位.
16.乞請筆益兩字
諸葛恪跪下來說:“我乞求大王讓我用筆增加兩個字。”
運籌帷幄:曾經指在帳篷籌劃計策,後指在後方指揮

諸葛恪

諸葛恪(203-253)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臣,蜀丞相諸葛亮之侄,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游軍事。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軍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後被孫峻聯合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

選自

本文“諸葛恪得驢”選自《三國志·吳書十九》,一說《古今譚概》。

《三國志》

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東晉〈漢晉春秋〉以劉備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可讀性極高。

《古今譚概》

《古今譚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談概》,是明朝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寫的筆記小說。內容大多是歷代的典故,如著名的“州官放火。 本書是一部笑話集,也是一部幽默小品集,共分36部。作者馮夢龍從歷代正史及野史筆記中蒐集了大量可笑和有趣的故事,揭露社會醜惡現象及各種怪態、病態,既可使讀者消遣自娛,也可以益智自警,是一部很具啟發意義的讀物。 以通俗文學創作著稱於世的馮夢龍,留給後人的不僅有“三言”,還有不少用淺近文言文寫成的名篇侄構。《古今譚概》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匯集歷朝歷代的上千則故事傳說,涵蓋了世間百態。這些故事傳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可笑可樂,往往詼諧中帶著機智,幽默中不乏哲理,而且多數故事都有事實依據。可以說,在語言的表現形式上它接近《聊齋志異》,而在內容上更像《笑林廣記》,但比之深刻得多。讀此書如人寶山,金玉琳琅,美不勝收。願大家在恣情賞覽之後,都有所斬獲,攜得幾件宅貝歸來。 《古今譚概》取材歷代正史,兼收多種稗官野史、筆記叢談,按內容分為36 類,一卷一類,所取多為真人真事,它們經過馮夢龍纂評,組成一幅奇譎可笑的漫畫長廊。李漁為此書作序,稱“述而不作,仍古史也”。 梁守中在《“辛未狀元”三道試題的出處》中寫道,“其中第四關書生(即‘辛未狀元’)所出的三道考難黃蓉的試題,就來自明人馮夢龍的《古今笑》”。現存最早的是明代蘇州閶門葉昆池刻36卷本。 本書小說簡練、生動、幽默、但意義深遠。由於其出版後沒有引起反響,所以萬曆庚申 (公元1620年) 春重刻,改名《古今笑》,增“韻社第五人題於蕭林之碧泓”的《題古今笑》和馮氏《自敘》,《自敘》署“吳下詞奴”、“前周柱史”。 清康熙丁未 (公元1667年) 仲春,朱在鐘、朱姜玉、朱宮聲昆仲三人,對該書復加刪削,分為34 卷,改書名為《古今笑》,由李漁作序刊行。現即據葉昆池刻本影印。原書“不韻部”第15 和16 頁“酬嘲部”,第22 頁下半頁,“微詞部”目錄第3 頁,均據《古今笑》配補。另將《古今笑》馮氏《自敘》和“韻社第5 人”的《題古今笑》以及《古笑史》的李漁序,均附於書後,以作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