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小品

諷刺小品是一門具有幽默特徵、諷刺功能的小品,主要通過語言表現的藝術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諷刺小品
  • 類型:文藝節目
  • 特點:幽默,諷刺
  • 表現形式:語言
“諷刺小品”創作表演難,“笑不是硬搞出來的”,

“諷刺小品”創作表演難

小品是一門具有幽默特徵、諷刺功能,主要通過語言表現的藝術形式。小品輝煌於央視春晚等各大節慶晚會,大凡能引起觀眾強烈共鳴的小品多為“諷刺小品”,比如趙麗蓉、鞏漢林的《如此包裝》,趙本山等人的《賣拐》、《策劃》,黃宏等人的《打撲克》、《如此裝修》等。應該說,“諷刺小品”的創作遠遠難於其他類型的小品,一個“諷刺小品”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劇本,其次才是演員表演。
記者做了一個統計:本屆大賽36個作品中,“正劇小品”有14個,占小品總數的38.8%;“喜劇小品”有11個,占小品總數的30.5%;此外都是音樂、歌劇、曲藝、戲曲、荒誕、啞劇和情景小品。很顯然,“正劇小品”、“喜劇小品”占據了本屆比賽的主導地位。
對於這個現象,著名小品演員魏積安認為,“正劇小品”只要確定了歌頌的主題,舞台上更加容易表現;“喜劇小品”可以藉助道具、形體甚至音樂來輔助演員刻畫人物;而“諷刺小品”更加注重語言的分量,光會演不行,得有包袱,三五句台詞就必須有笑聲暖場,否則就失去了“諷刺小品”的特色。以趙本山、宋丹丹、牛群2007年春晚上表演的《策劃》為例,作品借“公雞下蛋”諷刺虛假醫藥廣告、演藝界炒作之風等,諷刺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這個世界太瘋狂,耗子都給貓當伴娘了”、“下自己的蛋,讓別人說去吧”等,令人捧腹,發人深省。

“笑不是硬搞出來的”

綜觀本屆大賽,占盡半壁江山的“正劇小品”、“喜劇小品”雖然不乏力作,但總體上並沒能真正體現小品本身以幽默見長、反映現實生活的特質。一些作品主題先行,內容空洞,演員完全靠近乎吆喝的表演來吸引觀眾。對於這些問題,小品大賽總導演劉鐵民坦言,過去的小品創作來源於生活,所以直指人心,而現在有一部分小品是為了滿足晚會需要“侃”出來的。
黃宏這次擔任小品大賽評審,每當鏡頭切到他的臉部特寫,幾乎沒見他燦爛地笑過。黃宏認為,小品形態上的比例差異,顯現出作品與作品之間對生活觀察的不同,一個語言庸俗、情節亂編、表演蒼白的小品,往往只能靠其他東西來掩飾。“我非常討厭有人說‘搞笑’這個詞,笑不是硬搞出來的,而是得讓觀眾發自內心地笑。”
無需諱言,“諷刺小品”創作難、表演難,是這個品種缺席小品大賽的主要原因。記者就此話題採訪大賽組委會有關人士,他們不否認這個現象的存在,同時表示組委會並不能限定選手的作品必須以什麼題材參賽。他們認為,小品大賽不見“諷刺小品”確實是一個遺憾,突破“諷刺小品”創作難的瓶頸應從何入手,的確值得認真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