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美術館后街西側,今北京中醫醫院址,西靠東黃城根北街,南臨大取燈胡同,北依地安門東大街,占地約2.66公頃。諴親王允袐為康熙第二十四子,其長子弘暢降襲郡王,仍居本府;次子弘旿封貝子,另開新府,今尚有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諴親王府
- 位於:美術館后街西側
- 占地:約2.66公頃
- 關係:康熙第二十四子
歷史,地理位置,王府故事,
歷史
弘暢子永珠降襲貝勒,於道光二十六年革退,此府可能在這時上繳。同治年間,恭親王奕忻之女被慈禧收養身邊,特封為固倫榮壽公主,人稱“大公主”,同治五年嫁志端,將此府賜為府邸,遂稱為“大公主府”。清亡後出售,多次變更用途,西部大量拆改失去原狀,新中國成立後改為醫院。1986年將保存較好的主體部分遷至密雲縣,在原址興建了門診大樓。
此府在《乾隆京師全圖》中有真實的描繪。全府並列四組大院,四面連房環繞,連房外為府牆。主體在東部,最前面設東西“阿斯門”和倒座轎廳。其北為五間府門,門內為前殿、後寢、後照房和東西配殿,都是面闊五間。庭院周圍環繞連房。最西一組為五進大宅院,中間二組為庫、廄等附屬用房。圖中所繪此府的形制,低於典章中親王府的規格,但占地很大,房屋很多。可見清代王府雖有建築制度,但在實際分配諸王府邸時,也可以有一定的變通。
地理位置
美術館后街屬東城區景山地區,南北走向,北起交道口南大街南端,南止美術館東街西端,長852米、寬34米。元代此街為安貞門街的一部分,明代為安定門大街的一部分;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對京師部分街巷名稱重加厘定,稱此街為“大佛寺西大街”,因街南段路東有大佛寺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首創路”,1973年更名為“美術館后街”,因位於中國美術館北面而得名。
美術館后街23號在街北段路西,現為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北京市屬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
此地位於元、明、清三代皇城外東北角,緊靠皇城,元代屬蓬萊坊,明代屬保大坊,清代屬正白旗。元至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處為道教正一派傳人張留孫建崇真萬壽宮,清雍正年間此處為諴親王府,同治年間為榮安固倫公主府,俗稱“大公主府”。
王府故事
諴親王府,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明代的“天師庵草場”舊址建成“諴親王府”。王府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的臨街門開在東南方向。東路是王府的主體建築;臨街門北有面闊五間的正宮門;正宮門內東、西兩側各有面闊五間的配廡;正北依次為面闊五間的大殿,面闊三間的後殿,面闊五間的後寢,面闊五間的罩房。東路之西,仍可分為南北約略成軸線的三路房屋,最西路為祠堂、佛堂。
諴親王府是“世降一等”親王府,府主只有一代親王,即康熙皇帝的第二十四子允秘。允秘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為“諴親王”,卒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死後謚“恪”。其長子弘暢襲爵,是為“諴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