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普光寺僧眾令

《諭普光寺僧眾令》是唐代李治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諭普光寺僧眾令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李治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諭普光寺僧眾令
蓋聞正法沒於西域,像教被於東華,古往今來,多歷年所。而難陀迦葉,馬鳴龍樹,既同瓶瀉有若燈傳,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見意。是以三十二相,遍滿人天;十二部經,敷揚剎土。由其路者,則高騁四衢之上;迷其途者,則輪迴六趣之中。理窟法門,元宗秘藏,非天下之至賾,孰能與於此乎? 
皇帝以神道設教,利益群生,故普建仁祠,紹隆正覺,卜茲勝地,立此伽藍。請赤縣之名僧,徵帝城之上首。山林之士,擁錫來游;朝廷之賓,摳衣趨座。義筵濟濟,法侶詵詵,實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壽域。加以叢楹疊桿,寶塔華台,洪鐘扣而弗喧,清梵唱而逾靜。若夫盧毗那佛坐普光,漢堂靈相,葳蕤肸蠁。
以今方古,闇與冥符,名器之間,豈容虛立。然僧徒結集,須有綱紀,詢諸大眾,罕值其人。積日搜揚,頗有僉議,鹹雲紀國寺上座慧淨,自性清淨,本來有之,風神秀徹,非適今也。至於龍宮寶藏,象力尊經,皆挺自生知,無師獨悟,豈止四諦一乘之說,七處八會之談。要其指歸,得其真趣而已。固亦滌除元覽,老氏之至言;潔淨精微,宣尼之妙義,莫不窮理盡性,尋根討源。其德行也如彼,其學業也如此,今請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事。法師比者逡巡靜退,不肯降重,殷勤苦請,方始克從。但菩薩之家,體尚和合,若得無諍三昧,自然永離十纏,亦願合寺諸師,共宏此意。其迎請之禮,任依僧法。

作者簡介

李治(628—683),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631年,他被封為晉王。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於650年改元永徽。即位之初,在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的共同輔政下,他繼續執行太宗制定的各項制度,善於納諫,並愛民如子,每日都引刺史入閣,詢問百姓疾苦;訓令崇儉,所以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富裕,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