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論語辯
上篇
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何哉?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號之也。然則有子何以稱子?曰:孔子之歿也,諸弟子以有子為似夫子,立而師之,其後不能對諸子之間,乃叱避而退,則固嘗有師之號矣。今所記獨曾子最後死,余是以知之。蓋樂正子春、子思之徒,與為之爾。或曰:孔子弟子嘗雜記其言,然而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
下篇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余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有罪不敢赦。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以爾萬方。”或問之曰:“《論語》書,記問對之辭爾;今卒篇之首章,然有是,何也?”柳先生曰:“《論語》之大,莫大乎是也。是乃孔子常常諷道之辭云爾。彼孔子者,履生人之器也。上之堯、舜之不遭,而禪不及己;下之無湯之勢,而己不得為天吏。生人無以澤其德,日視聞其勞死怨呼,而己之德,涸然無所依而施,故於常常諷道云爾而止也。此聖人之大志也,無容問對於其間。弟子或知之,或疑之,不能明,相與傳之;故於其為書也,卒篇之首,嚴而立之。”
作品鑑賞
此二篇,上篇辯《論語》為曾參的弟子寫定,下篇論《堯曰》首章為孔子諷道之辭。所辯有據,所論亦足以服人。雖然《論語》為曾參的弟子寫定之說,有人尚持有不同意見,但柳宗元的觀點當是最接近事實的。至於下篇之論,誠如黃唐所說:“柳子亦謂《堯曰》之言為聖人之大志,其智足以知聖人”(《
新刊增廣百家詳補註唐柳先生文》卷四引)以此可見柳宗元讀書不僅僅是讀其文字,獲其知識,而是有思有疑,思而尋其脈絡,疑而覓其答案,故所得尤多,見解往往有他人所不及。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引方苞說:“觀此二篇,可知古人讀書,必洞見垣一方人,而後的然無疑。不如此,則朱子所謂以意包籠,如從數里外望見城郭,輒雲我已知此地’者。”
高步瀛《
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四也說:“此皆於無字處讀書,真所謂善讀書矣。”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與
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
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遊記多有寄託,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
河東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