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析》是201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志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語講析
- 作者:周志文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ISBN:978720014785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以自身數十年閱讀《論語》的工夫為根基,以多年講學積累為基礎,完成此書。每章包括四部分:《論語》本文、注釋、語譯和講析。注釋部分,注重會通,以簡馭繁,解釋清晰而明確;翻譯部分,儘量切合古人語言特點,十分注意氣氛與語言力度,力爭兼顧達意與傳神;這部書稿中,作者用力最深也最有特色的,是講析部分,在博採眾說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閱歷,斷以己意,多有新見,更為難得的是,講解接近日常,更宜讓讀者產生共鳴。
圖書目錄
《論語》這本書 (代前言)
卷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天既生我,也讓我與聞天底下最奧秘的真理,可知我之存在是有意義的。我知道它,但我不“相信”它會左右我的一切,除了天命之限之外,這世界還留下了不少可供我奮鬥的餘地,人生有限,這是天命,但有限的生命並不妨礙我讓它變得豐富而有內涵。(摘自2.4)
卷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告朔之禮在魯,早已不存。但孔子認為不廢餼羊,此禮尚有恢復之可能,而廢了,就永遠消失了。對已消失或將消失的文明,明知恢復無大望,孔子總抱著無限珍惜懷念之思,這叫作有情。(摘自3.17)
卷三
公治長第五
雍也第六
一個有完美人格的人,可能與時多迕,他與別人甚至自己都有無數的衝突與矛盾的可能,但當他選擇一個道德為信念、為依歸時,那些衝突與矛盾都自然化解,衝突反而使他的道德實踐充滿懸盪的力量。在孔子看起來,一個以選擇浩蕩的死來明志的人,即使平生有些小埋怨,也早已放掉了。(摘自5.22)
卷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此章顯示出師生的性情面貌,顏淵真是個“終日不違如愚”的人,是個默默承受一切的好學生,在此章中顏淵始終沒有說話,也沒寫他表情,就是證據,子路不改他直率、又有點莽撞的性格,孔子呢,會幫學生指出大道理、大方向,是個既有言教也會身教的好老師。但他有時也是會動一些情緒的,這才顯示孔子的真。(摘自7.10)
卷五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此章記孔子飲食的細節,跟現在的飲食習慣也相差不多,譬如魚餒肉敗、色惡、惡臭、割不正等,現代人也不食。“割不正”令人聯想起“食德”的問題,認為食品不正會影響人的品德,這種推論不是不可以有,但也不能過於拘泥,因為前面的描述,都是衛生健康因素,與人品無關。“惟酒無量,不及亂”到今天也還成立,倒是孔子不飲沽酒,不食市脯,自有他特殊的條件,別人不見得全做得到。(摘自10.8)
卷六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老師在匡被圍,顏淵落後沒跟上。後來見著了,老師說:“我還以為你死了呢。”顏淵說:“老師在世,回怎敢死呢?”孔子言“吾以女為死也”,聽起來不吉,卻是經大難而發的真心話,“子在,回何敢死”,也很直白,也發自真心。一個擔憂,一個堅持,毫無掩飾,可見師生情義相接,關係密切。(摘自11.22)
卷七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清明的自己告訴自己說,算了吧,這叫多管閒事,但浪漫的自己卻又說,這事不得不管,兩面掙扎。他兩次說:“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其實是說給自己聽的。這話聽起來有些慘澹,孔子仗義執言並不是因為自己是大夫之後,而是有一種更蓬勃且有點浪漫的正義感在後面驅使,但外面的世界實在太壞了,孔子只有設一個理由,把他蓬勃的初志掩藏起來。
此章發生時孔子已七十一歲,兩年後,孔子就過世了。(摘自14.22)
卷八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研究歷史的人該意識到,舊的不崩解,新的要如何形成呢?新的也許不如舊,然而新的包含了更多的可能,譬如政治權力的下放,可能形成較大的公平,一個有理想卻毫無憑藉的人可能有較多“治國、平天下”的機會,可惜這些福利的前景,在孔子時代還看不太出來,當時的人,只有凋零之嘆,無有新建之望。(摘自16.3)
卷九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微子離開了殷,箕子被囚為奴,比干因諫而死。孔子說:“殷代曾經有過三個仁人呢。”
這裡所敘三人,一個流放,一個被囚,一個死了,都不屈服,以所遇而言,都倒霉到底,但因為倒霉到底,高潔的人格才能夠充分展現,因此,“去”字如放在適當的場合,也有極剛健的含義。(摘自18.1)
卷十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紂不見得是自居下流,而是在歷史上不幸被認作是下流。他最大的“下流”是被武王所滅,成了個亡國之君,要知道歷史有時跟盲目的眾人一樣,是喜歡打“落水狗”的,當亡了國之後,就成了眾惡所集的人,這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命運模式。(摘自19.20)
孔子年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