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法間都華海峽為大地新化所自出

《論英法間都華海峽為大地新化所自出》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英法間都華海峽為大地新化所自出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不游英倫五年矣。至光緒三十年甲辰,游意、奧、瑞士、德、法,以六月八日復至倫敦。夜渡都華海,望見炮壘燈火森列,海波浩淼,僅隔水八十里,如一衣帶。天時晴明,兩國壁壘可相見,而夜深燈火可相望也。以此八十裏海,故產出種種非常異事,震動大地,開發文明。且以遙遙絕域、數千年神聖之中國,亦賴此八十里紫瀾以為之隱庇默護而不淪亡。噫!豈不異哉?倚楫中流,憑闌太息;素月半輪,波影相照。追思鼐爾遜戰拿破崙而死時,此月亦相照也,今吾發思古之幽情、生地勢之異論焉!
今論者以英之強盛,政治之創美,工藝之先精,嘖嘖稱道之曰:此由條頓種人之強健活潑好自由也,條頓盎格魯種人能自治也。然德意志豈非條頓種之宗邦哉?薩遜豈非盎格魯之本種哉?即至危弱之奧國,德種人尚千餘萬,其他諾曼種人遍於歐北各國。然立憲之政,工藝之精,不始於大陸諸國,何哉?以此知謂條頓種之尤能自由自治者非也,蓋英之所以為立憲之先河,為工藝之先達,實以島國不連於大陸故也。昔羅馬之致文明,僅在其三十里之京。義大利雖其本部,僅服戎出租,余則羈縻而未開闢,如吾之蒙古、西藏等耳。自羅馬解紐,峨特南侵,全歐大亂數百年,文化掃地,耗矣盡矣。沙立曼雖創業一統,而起自佛蘭覲草昧之地,以兵力立國,如元、魏、遼、金、蒙古耳。既大封群臣以為部長,而北人方為海盜,日作邊警,治本榛狉,未識文明。奧、法分裂,日尋干戈,上則有教皇為牽掣,下則有群侯與競爭,故千年以來,大陸王侯惟有躬擐甲冑,跋涉山川,以兵為國,不知政治。夫以兵為國者,奴隸其民,丘甲其賦。以嚴酷為政,壓抑其下;以戈甲為器,無事美藝。其與立憲自由、通商惠工皆最相反者也。以近世言之,條頓種人之正者,莫若德意志,而德意志之主為普魯士,而普開國極北,自其先王大威廉、大非特累世以來,窮兵黷武,東征西定,以有於今。自彼十八、十九紀開國以來,奧、法、俄大敵頻窺累至,無少休息。以故用兵日精,屢耀其武,君權日盛,服從日甚。立憲自由之理,何從而天降地出哉?且國大民多,亦無從產憲法者也。德意志與法分裂後,實兼合德、奧、意三國之壤,地半全歐,在新舊教爭時,人民已三千萬,故死者至有千八百萬之多。當鐵道未開之世,安得而聚集人民以大開議院哉?法雖嘗集群英而公議政,然法之君權方且日漲一日,所以集議者,乃欲煦民為削侯之計,非開誠布公以為議會之謀,故跡愈近而去逾遠也。惟意之 尼士、佛羅 士諸市,以商為國,真有民主憲法之生存;而瑞士二十二村,及漢堡七十市府,與之相應和,皆以彈丸市國,上傳雅典、腓尼基民主之政體。此則歐土環海為洲,港汊歧互,適丁諸侯爭亂,故得以別體爭存。其伏流所發,乃為美洲新政體之基,而於大地萬國立憲之本原,政治之先型,究不屬焉。惟英僻遠在西北之島,立國千年,與大陸之會盟征伐渺不相接。其島內之兵爭,惟有蘇格蘭;其大陸之兵爭,惟有法國;若與班、荷爭,則遠在其後矣。英以島國習於水戰,故其十三四紀與法爭者,幾滅法國。而法雖有英主若路易十四、拿破崙,亦無如英何;路易十四且歲賂數十萬金於英,以免其助鄰兵也。故英之為國,自非初未開化之時,稍為大尼薩遜諾曼人所服,後垂千年,未嘗有外國之兵能一破其都而少躪其國者。此與日本之立國東亞正同,雖以蒙古混一亞洲之力,而范文虎十萬之水師卒無如日本何也。蓋其所恃者,以海為池,以島為城,故雖眾無所用之也。是故以島國之故,得從容自保,只有君臣之內爭,而無外警之迫切;故貴族得以敵其君,民生得易以自由;其文化雖後,而與大陸近,得徐以取人之長。此其大原因也。以是原因,故有數果。條頓上世會議之俗,乃今我瑤、黎、諸侗通行之風,吾粵鄉曲械鬥之事,非足為貴異也,故一入沙立曼一統之國,而滅絕不行。惟其入於英也,七酋之時,人十數萬,及威廉末造,當宋南渡時,全英人民僅百七十萬耳。及至康熙初,威廉第三入英時,人民不過五百萬。夫其立國千年,人民不過吾一大縣,而又有世爵大地主萬數,以與其王相支拄。當威廉第二、顯理第一之時,尚無法度、無刑例,故得設陪審人以證定而判罪。王僅有百餘萬眾,戰爭頻仍,奢欲無厭,則日求金於其下。而其下之貴族、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各有隸民,王不能直取於佃農也,必問於有地之諸侯大夫;諸侯大夫有地者既以萬數,自必合力成黨,而不任王之橫征苛斂。故約翰之大憲章、顯理之請願書,乃勢之自然也。假令此大憲章、請願書在德、法也,敵戰既多,君權日盛,即貴族有權間開議會,浸假而有選侯之立,選侯地位尊重,亦何異於英之國王乎?而議會斷續無力,終不能與民權而成憲法者,則以國大民多,爭亂相仍,斷無權以下與於民,亦勢之自然也。其在中國,以經法為治,所以治君者亦有限制矣。明世台諫之伏闕力爭,唐、宋給事之駁還詔旨,明爭大禮議致有空朝者,此其民權黨力,亦奚讓於英之初開議會焉?徒以國大民多,君非有莫大之權不能治國,而文治既久,安平日多,君權益尊,此又勢之自然也。故立憲之獨出於英,島國驟興而民少,一也。英既地僻民少,貴族之權得與王相爭;又外患絕無,故得以其權分下;而內亂相繼,君每一次為議院所去所立,即一次失權。自紅白玫瑰三十年之爭,揸理第一之弒,占士第二之逐,積漸而來,故成茲憲法。其間稍有強武之君,若咽活第一、第三,顯理第三、第五、第八及女王以列沙伯,即復奪議院之權而行其專制矣。假令英國有若中國,法制早定,綱紀肅然,以立嫡為主,否則立繼,世嫡早立,君臣分定,女子無立婿之爭,懿親無柄政分藩之力,則試觀宋、明及國朝千年嗣位之變有幾哉?嗣世無事,君位久安,乾剛益振,國事益定,民心亦寡思亂者。若是則議會從何而得權?憲法如何而能立?即有一二強勁之夫,若哥克敢與王抗者,逐之囚之,斯已矣。惟其本出草昧,未有政法,君位不定,爭亂相仍,故議會以靜制動,以治待亂,因得有其權。積數百年,體遂堅固,憲法永定,民權永伸,議院之制遂為萬國師。是則以臭腐而化神奇,其與政法久定數千年之中國,乃為最相抵拒之反比例,無得而言者也。夫六朝之世,一國之君位數爭,內亂頻仍,則權落於大臣之手,而篡業成焉。以無貴族故也。春秋有貴族矣,凡爭位而釀禍亂者,國人亦多立君殺君,若衛人立晉,莒人殺其君庶其。而周人流厲王於彘,周召以共和治國,此亦與英議會之逐弒其君,而別事擁立相同矣。然亦不能創成政體者,亦以政法已古,一成難變故也。故憲法之獨出於英,以島國草昧,未有政化,二也。然大地之島國多矣,何以不能成此政體乎?若西西里,則地太小而不能久自立也;若錫蘭,則開化太久而政體早成也;若古巴、馬達加斯加及南洋諸島,則不與有治化之大陸近,而無從開化也。惟日本三島皆可自立,而又近於中華之大陸,宜有新政體出焉;然而不能產出者,則土地、人民頗已廣大,王者無勞貪求,亦無貴族合黨,王室政體師法中國,亦少內亂,故政權之失落於權將,而亦無有議院之能產。假令大地各國有能產此憲政者,然其國不當新舊教爭、新地日辟、機器日盛之時,有汽舟、汽車、電線以張之,亦不能推行於大地萬國也。當彼十六紀時,大陸爭教三十年,德國死者千八百萬,民無所歸,爭託命於英,於是文學藝術之士鹹集島國矣。於是以列沙伯受而用之,而英之學藝驟興,倍根之流乃出焉。荷蘭侯威廉入主英國,乃挾荷蘭之海軍商船所歷世爭得班、葡者之屬地,盡以歸英,於是英海力驟漲,奄有印度、南洋與北美、澳洲矣。法之大革命也,法之貴族、富家、學人、藝士無所歸,爭託命於英,佐治、彼得受而用之,於是英之富力才人大盛,而莫與京矣。夫英所以獨得此者,以海島之別有天地,而亂世人所樂托足也。趙江漢走蒙古,而理學大開於元;朱舜水走日本,而儒學大昌於德川。故英者以島國安樂之故,為大陸之桃源,坐受而集其大成焉。故以拿破崙之強雄,幾混一全歐之諸國矣,當其時,大陸各國,無大無小,無強無弱,無智無愚,當之者靡,拒之者碎;而英遣鼐爾遜、威靈頓一二偏師,當大陸鎖港之淫威,乘班、葡破滅之凶焰,乃破眾艦于海,擒猛虎於陸,波清塵息,歐土復平,則以此都華海八十里隔絕之功也。若使英土連於大陸,則向已併吞於路易十四矣。藉不然者,區區三島八百萬人之小國,其能當拿破崙之鞭笞哉?英不能立,則拿破崙必一全歐,如是則挾其全歐之土地、人民、財賦、兵力與機器之日盛,新學之日興,席捲全球,囊括東亞,自印度東來,從安南西入,海疆既壓,水陸交侵。吾國在嘉、道之間,閉關鼾睡,文武恬嬉,雖草寇大呼,猶能亂十餘省;一旦若拿破崙橫天而下,直若葛爹之入墨西哥,秘沙路之入秘路,驚為天神,一鼓而亡矣。豈待庚戌洪秀全之內亂、庚子聯軍之入京哉?乃以連雞之勢,群雄不得逞,而留我以變法之從容。令吾神州赤縣、黃帝子孫,猶得有保國保種之一日,則實賴英島有此數十里之衣帶水以保障之。然則此海也,近保英及諸歐,遠之保大地各國,以及於遠東數千年文明之萬里中國,豈不異哉!區區海波,蒙作天幕,亘作長城,以保我人,嘆息嗟異。甚矣!地勢所關之大也。深思遠懷,與月同光照,與海同浩瀚,未知百年渡海望月者,幾人同此懷抱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