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痛》是戰國時期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其一,討論了人體的素質,亦即筋骨、肌肉有強弱堅脆的不同,皮膚腠理有厚薄疏密的區別,腸胃有厚薄肥瘦的不同,故在治療上有能否耐受針石、火燒之痛和耐受毒藥的區別。其二、說明疾病痊癒的難易,與病症屬性的寒熱有密切的關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不論是心裡還是肢體皮膚,通則順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痛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黃帝內經》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不詳
篇名解,本章要點,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篇名解
本篇著重討論不同體質類型的人對針石、火焫(若ruo)引起的疼痛耐受性不同的問題,並示人“因人制宜”地施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故篇名“論痛”。
馬蒔《靈樞注證發微》:“內有針石、火焫之痛,耐與不耐等義,故名篇。”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本文主要討論耐痛問題,故名。篇內討論了由於人的體質不同,耐痛程度亦異,凡體質強壯的人,多能耐痛,易於接受針灸的刺激,同時對毒藥的耐受力亦強;相反,體質虛弱的人,多不耐痛,對毒藥的耐受力亦較低。”
本章要點
一、討論了人體的素質,亦即筋骨、肌肉有強弱堅脆的不同,皮膚腠理有厚薄疏密的區別,腸胃有厚薄肥瘦的不同,故在治療上有能否耐受針石、火燒之痛和耐受毒藥的區別。
二、說明疾病痊癒的難易,與病症屬性的寒熱有密切的關係。
原文
黃帝問於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於針石火焫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於毒藥何如?願盡聞之。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之痛火焫亦然。
黃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①者,耐火焫。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焫亦然。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黃帝曰:人之勝毒②,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③及肥骨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注釋
①美骨:指骨骼強壯的人。
②勝毒:勝,耐受;毒,藥物;勝毒,耐受藥物的意思。
③大骨:指骨骼強壯。
譯文
黃帝問少俞說:筋骨的強與弱,肌肉的堅與脆,皮膚的厚與薄,腠理的疏與密,都各不相同的人,他們對針刺和灸灼所致疼痛的耐受力如何?另外,腸胃的厚薄、堅脆也不一樣的人,他們對藥物的耐受力又是怎樣的呢?請你詳細地講一講。少俞說:骨骼強健、筋柔肉緩、皮膚厚實的人,對疼痛的耐受力強,所以對針刺和艾火灸灼所致的疼痛也一樣能忍受。
黃帝說:哪些人能耐受火灼引起的疼痛呢?少俞回答說:除以上所說的人以外,還有膚色黑而且骨骼健美的人。
黃帝說:哪些人不能耐受針刺所致的疼痛呢?少俞說:肌肉堅實而皮膚薄脆的人,不能耐受針刺的疼痛,同樣也不能耐受灸灼引起的疼痛。
黃帝說:同時患病的人,有的容易痊癒,有的則難以痊癒,這是什麼原因呢?少俞說:身體多熱、陽氣素盛的人,容易痊癒;身體多寒、陽氣素虛的人,難以痊癒。
黃帝說:怎樣判斷人對藥物耐受力的強弱呢?少俞說:胃功能強壯、皮膚色黑、骨骼粗壯、肌肉肥厚的人,對藥物的耐受力強;形體消瘦而胃功能薄弱的人,對藥物的耐受力就弱。
作者簡介
《論痛》為《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三篇,收錄於卷八。《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是中醫的四大部必讀經典之一,全書約七十萬字,分《靈樞》九卷和《素問》九卷。《內經》是上古乃至太古時代中華民族的智慧在醫學和養生學方面的總結和體現,成書於大約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全書內容是以黃帝與臣子岐伯、伯高、少兪、雷公等問答討論的形式進行論述,是一部統領中國古代醫藥學和養生學的集大成之作。《黃帝內經》在討論人體生理、病理、解剖形態等內容以外,更注意機體功能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結合,體現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在醫學領域中進一步的闡述。《靈樞》亦稱《九卷》、《針經》、《九靈》、《九墟》等,其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靈樞經》在宋代以前流傳不廣,據宋朝史崧在校正本書敘時云:“世所奉行,惟素問爾。”史崧對《靈樞》的校正可謂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