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是劉師培所著作品,出自於《劉師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 作者:劉師培
  • 作品出處:劉師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建安文學,革易前型,遷蛻之由,可得而說:兩漢之世,戶習七經,雖及子家,必緣經術。魏武治國,頗雜刑名,文體因之,漸趨清峻。一也。建武以還,士民秉禮,迨及建安,漸尚通侻,侻則侈陳哀樂,通則漸藻玄思。二也。獻帝之初,諸方棋峙,乘時之士,頗慕縱橫,聘詞之風,肇端於此。三也。又漢之靈帝,頗好徘詞,見楊賜《蔡邕傳》。下習其風,益尚華靡,雖迄魏初,其風未革。四也。今摘史乘群書之文,涉及文學變遷者,條列如下:
:自哀平陵替,,深懷圖讖,頗略文華。然杜篤獻誄以免刑,參奏以補令,雖非旁求,亦不遐棄。及明帝疊耀,崇愛儒術,肄禮璧堂,講文虎觀,孟堅珥筆於國史,賈逵給札於瑞頌;東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論,帝則藩儀,輝光相照矣。自安、和已下,迄到順、桓,則有班、傅、三崔、王、馬、張、蔡,磊落鴻儒,才不時乏,而文章之選,存而不論。然中興之後,群才稍改前轍,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降及靈帝,時好辭制,選羲皇之書,開鴻都之賦,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為兜,比之徘優,其餘風遺文,蓋蔑如也。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仲宣委質於漢南,孔璋歸命於河北,偉長從宦於青土,公幹狥質于海隅,德璉綜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樂,文蔚、休伯之儔,於叔(邯鄲淳字,元作子俶)、德祖(楊修字)之侶,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借談笑。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至明帝纂戎,制詩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觀,何(晏)劉(劭)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唯高貴英雅,顧盼合章,動言成論。於時正始餘風,篇體輕澹,而嵇、阮、應、繆,並馳文路矣。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劉師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盦,曾改名光漢,江蘇揚州人。生於經學世家,自幼濡染家學,打下厚重學問基礎。起初科場頗順,連中秀才、舉人,但1903年會試失利。此後投身革命,在上海主筆《警鐘日報》,發表大量針砭時政、闡揚革命之作;同時成為《國粹學報》主要撰稿人,其學術論著大多發表於該刊上。1907年赴日本,在東京創辦社會主義講習會和《天義報》等,民國建立後,先任教於四川國學院,1917年被聘為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教授。1919年病逝於北京。一生著述宏富,於經學、國小、校勘學、史學、文學等領域和交融中西的新學問方面,皆有重要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