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廷政治》是郭嵩燾所著作品,出自於《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清廷政治
- 作者:郭嵩燾
- 作品出處: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光緒五年三月)廿七日。曾清泉名德麟,任鹽捕都司已十五年。始自京引見回任,由海道至滬來見,予不樂衣冠,又值早膳,因留一飯。語及京師傳述太后日披閱雍正上諭,意欲以嚴厲整飭天下。黎簡堂至保定,聞開缺之信,入京具呈,吏部為之奏請,吳江相國因上言:“朝廷於此,宜有恩施。”太后怒作色,遽曰:“無多言!”吳江噤嘿而退。數年以來所行政類然。各省查辦案件,使命四出,相望於道。嘗以謂憲廟之嚴,皆出於明,惟其明也,是以群吏百官,各稱其職,事無不舉,又承康熙六十年重熙累洽之後,以憂盛危明之心,為綜名核實之政,震厲天下,使民不倦,其本源固已厚矣。值人才委靡、風俗頹敝之餘,與其過而失之嚴也,寧過而失之寬。蓋嚴者所以行其缺也,不明而嚴,為害滋大。自道光以來,賢否舉措,犁然有當人心者蓋寡。同治初元,恭邸始贗大政,日懷戒慎恐懼之心,振拔人才,考求實效,天下顒顒望治,以成中興之功,實六十年來所僅見者。金陵甫經報捷,而言官急以收回朝廷大權,為猜防導諛之說,以眩亂朝廷之聽。群臣容祿保奸,苟偷旦夕,以任事為戒,上驕下諂,粉飾太平,相與據以為至德要道,不悟其非。天地閉而賢人隱,民氣鬱塞,盜賊肆行,坐視而不為之所,而徒欲以嚴治之,黠者巧遁於法外,能者掩飾於目前,而端人直士,一舉動而蒙議乾譴,莫能自辨。援是而行之,未有不趨於危亂者也。此可為大懼者也。
作者簡介
大變動時代容易產生大思想家。郭嵩燾生活在清代道鹹同光之際,中國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由“天朝帝國”變為列國之一,由閉關自守變為被動開放,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啟動工業化進程。郭嵩燾敏銳地感受到時代變動的脈搏,走在了時代思想的前列。他努力了解西方,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與良善的制度,反對因循守舊。他不畏人言,勇於擔當,出任中國第一任駐英公使,盡力介紹西學西制,呼籲中國走向世界,雖備受攻擊而百折不撓,無怨無悔。他學養深厚,博古通今,對中國社會諸多問題的批評,對中外諸多交涉得失的分析,均鞭辟入裡,見識超群。編者簡介熊月之,1949年生,江蘇淮陰人,1981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專著有《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馮桂芬評傳》、《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等;主編《上海通史》;論文有《論郭嵩燾》(1981)、《郭嵩燾出使述略》(1983)、《論郭嵩燾與劉錫鴻的紛爭》(1983)等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