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智力:智力發展的生物生態學理論(增補版)》講述了:塞西提出的生物一生態學智力模型是對當今智力理論的全新詮釋,該智力觀認為智力是一個多資源的系統——個體身上存在多種認知潛能,它們控制著個體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的認知過程一方面受制於個體的生物基礎,另一方面又受到個體知識性質的限制。他將智力比作認知複雜性的函式——認知複雜性的程度越高,則智力水平就越高。生物一生態學觀還具有內在發展的觀點和相互作用的觀點。它重視生物潛能,又強調生物因素的後天實現。它強調基因的表現型並不是唯一地由基因或環境決定的,而是由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基本介紹
- 書名:論智力:智力發展的生物生態學理論
- 作者:S·J·塞西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83頁
- 開本:16
- 定價:39.80
- 外文名:On Intelligence
- 譯者:王曉辰
- 出版日期:2009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764947, 7561764944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塞西(S.J.ceci)提出的生物一生態學智力模型是對當今智力理論的全新詮釋,該智力觀認為智力是一個多資源的系統——個體身上存在多種認知潛能,它們控制著個體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的認知過程一方面受制於個體的生物基礎,另一方面又受到個體知識性質的限制。他將智力比作認知複雜性的函式——認知複雜性的程度越高.則智力水平就越高。生物一生態學觀還具有內在發展的觀點和相互作用的觀點。它重視生物潛能,又強調生物因素的後天實現。它強調基因的表現型並不是唯一地由基因或環境決定的,而是由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圖書目錄
前言,1996
第一版前言
致謝
第一部分 社會情境和智力的發展
第一章 為何要對智力加以專門的論述?
五個淺顯的事實
新瓶裝舊酒?
智力的傳統心理學理論
本書的其餘部分
第二章 智力複雜性的歸納理論
朝向一種發展的框架
對術語的思考
精細加工後的知識結構與認知過程
知識與智力
第三章 智力表現與IQ的失調
文化人類學
雜貨店購物
奶牛場工人
!Kungsan獵人
實驗心理學
烘烤紙杯蛋糕
捉蝴蝶
城市管理者
賽馬日
第四章 智力發展的社會組織分析
社會階層和IQ
教養方式下培育的動機觀
SAT分數和學業成就
收入和sAT分數:一種解釋
收入和sAT分數:另一種解釋
推孟的天才兒童研究
IQ的效度
對新近的畢生發展研究分析的匯總
三十多歲的(人):是生來富貴還是生來聰慧
第五章 學校教育對智力的影響
IQ與就讀年數的相關
暑假對IQ的影響
學校教育對IQ產生延續的影響
推遲學校教育對lQ的影響
學業成績與能力傾向
過早結束學校教育對IQ的影響
(美國)北方學校的教育對黑人IQ的影響
提早入學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學校教育中隔代變化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質量
學校教育與信息加工
知覺能力
概念形成
記憶
其他認知技能
小結
第二部分 生物生態學的理論框架
第六章 情境在塑造多元智力中的作用
情境論與智力
情境之外的認知分子
文化的作用
生物生態學理論框架
生物生態學觀簡介
多種認知潛能
把“g”置於與多種潛能觀相競爭的地位
中樞加工能力
與“因素”相關的問題
晶體化的情境
作為晶體化之中介的動機
環境的挑戰
知識與智力
一些具有解釋性的趣聞軼事
知識與過程互為依存
第七章 認知複雜性模型
對生物生態學理論框架的評價與經典形式的證據:遺傳力的案例
遺傳學
h2的評估方法
h2的穩定性、本質和意義
可加性假設
相關係數和平均數的差異
共享變異中混淆了遺傳和生態的因素
第八章 謬誤:生物學=IQ=智力=心理的單維性=現實世界的成功
跨任務的普遍性
任務複雜性的作用
g和工作成就
正向多重性
異同判斷
練習的作用
習得年齡和記憶
第九章 智力有多抽象?
智力與抽象的關係
領域內和領域間的遷移
抽象的界定
知識在抽象中的作用
種族和抽象:詹森的研究
普遍性
訓練對遷移的影響
遷移和跨任務間的相關
關於問題同構的問題
第十章 不同觀點之評析
生物生態學理論框架與現有理論之比較
情境主義理論
信息加工理論
結構主義理論:皮亞傑理論和凱斯理論
凱斯的智力發展理論
以知識為基礎的智力發展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
斯騰伯格的三元理論
模組理論
讀者,請擦亮你的眼睛
後記
注釋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文摘
第一部分 社會情境和智力的發展
第一章 為何要對智力加以專門的論述?
這是一本關於智力的論著,尤其是對其模組本質和情境決定因素的探討。在閱讀這些文字時,讀者將開始一次心靈之旅,穿越時空,徜徉於不同學科文獻的海洋中。某些研究文獻可能對智力研究者而言是陌生的。這就是我將發展心理、認知心理和社會心理等的研究整合於其中的原因,目的在於拓展傳統的測量理論對個體智力差異的解釋。此外,我還力圖兼收並蓄心理學之外的研究,譬如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和遺傳學。
通過這次心靈之旅,讀者將發現心理行為的“源泉”(wellsprings),記錄下它的發展軌跡,並了解它是如何通過相關經驗形成的。我將對現有的智力文獻加以評論,並創設一個全新的理論——生物生態學理論框架,以增進讀者對智力發展個別差異的理解;同時我還將描繪模型的組成成分,評述這些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評估模型的恰當性,驗證其是否有利於解釋被當前的理論模型所忽略或誤導的研究。我將這個艱巨的任務稱之為理論發現(the ory discovery)[相對於理論證實(the orycon firmation)而言],這是因為它只是“一刀粗切”(firstcut),尚缺乏相應的理論對其加以肯定或否定。此次“旅行”是以理論發現為主,不過多地強調理論證實,其目的不在於檢驗假設,而是為全新的方法——生物一生態互動論提供理論框架和方向。隨後,我將詳細描述這一全新的方法,現在只是簡略概述之。總而言之,它假定智力是在編碼、轉換、操作和信息存儲等過程的驅動下發展的。這些過程將其效能(efficiency)建立在一系列的反應鏈中,包括通過環境因素來塑造其生物基礎。例如,為了理解個體如何有效地進行推理,我們需要呈現工作記憶的生物學基礎,即推理的信息從何時起被暫時儲存的。我們還需了解個體在推理時所擁有的經驗,以及發展中的情境如何促進或阻礙個體經驗的發展。情境常常指客觀情境或社會情境,但是當我們提及將需要推理的信息導入長時記憶時,這種情境亦可稱作認知情境。擁有相同知識的不同結構在推理時常常相互協調。心理發展過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生物裝備同近端(proximal)和遠端(distal)的情境相互作用以塑造環境或被環境塑造。許多研究者都力圖分離生物和非生物資源(如遺傳力分析就要求這種分離),但我認為這並非研究智力本質的操作方式。
後記
(1)一般智力中存在個別差異;
(2)標準化的一般測驗中詳細記載了這些差異;
(3)這些差異主要源自遺傳上的差異;
(4)它們同現實世界中取得的不同成就(譬如學校教育和收入)存在關聯;因此
(5)現實世界的成就部分取決於個體間的遺傳差異。
序言
我們為什麼要譯介和出版這套叢書?
學術會通時代。科學與技術從來都在為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助跑,這在我們身處之時代尤為顯著。在這新紀噴薄、百業騰驤、中華數千年文明將再現輝煌的歷史時刻,中國的心理學工作者應該有所作為。
心理學正日益走近和踏入我們的生活。目前它幾乎已成“熱學”。林林總總冠以“心理學”名謂的出版物不斷更新著書店和讀者的書架。心理學不再神秘。但也不必諱言,從“心理學”這棵大樹繁衍開來的過度茂密的枝蔓,使其主幹倒顯得有些不明了。嚴肅的心理學工作者應該做些修枝整葉的工作。沒有心理學主幹的承托,心理學之樹的常綠是不能長久的。培本固乾是本譯叢的宗旨。.
我們的目光還應看得更遠。國內外均有學者斷言,心理學將成為21世紀的“顯學”。我們同意這一觀點。這並非心理學家的自大,某種意義上,這是科學發展史的必然走向。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自身奧秘的科學,即使在近代科學誕生之前的所謂“前科學”的粗放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或一直在關注自身(我)。先哲們深刻的理性思考中蘊涵著無數實質為心理學的問題。僅就“知”的領域而言,以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者皮亞傑的理論分析,所謂“格物致知”,實際上包含著一種“雙向建構”的過程。人類的知識,不管是群體,還是個體,其構成都是這一雙向建構的產物,即人(類)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自身的認知結構也得到了提升,而且,人(類)又不斷使用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錘鍊的“認知結構”這一利器,反身解剖自己的認識(甚至包括認知結構本身),並及於其他專屬於“人”的領域——意識的、思想的、情感的、人際的、個性的諸多方面。這種自我解剖的功能,唯有“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才能做到,它是人類精神的本質所在。而且,隨著人類自身的發展,它會變得越來越自覺和深入。心理學地位的日益凸顯正是與此相伴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