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孟精義

論孟精義

三十四卷。南宋朱熹著。朱熹事詳《四書章句集注》條。該書為朱熹所輯錄的《論語》、《孟子》十二家解說,共三十四卷,其中《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又各有綱領一篇,未入卷數。初名《論孟要義》,又名《論孟集義》。

基本介紹

  • 書名:論孟精義三十四卷
  • 又名:《論孟集義》
  • 作者朱熹
  • 卷數:三十四卷
古籍簡介,四庫提要,

古籍簡介

論孟精義
朱熹撰成《四書章句集注》及《四書或問》後,又取二程、張載范祖禹呂希哲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說,分條附論孟之後,名之為《論孟精義》。該書旨在發明二程學說,認為二程繼承和發展了孔孟的學說,“言雖近而索之無窮,指雖遠而操之有要,使夫讀者非徒可以得其言,而又可以得其意;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可以並其所以進於此者而得之。其所以興起斯文,開悟後學可謂至矣。”(見朱子自序)又引程子的話發明《論語》、《孟子》在義理之學中的地位,認為論孟為六經之本,論孟治則六經不治而可以明。該書雖不及《四書集注》和《四書或問》精要,但朱熹自視甚重,謂“讀《論語》須將《精義》看”。又說書中所載諸先生語,時時玩味,久之自然會意。傳世版本有:浙江館藏清康熙中御兒呂氏寶誥堂重刊白鹿洞本,南京館藏明抄本等。

四庫提要

《論孟精義》·三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朱子撰。初,朱子於隆興元年輯諸家說《論語》者為《要義》,其本不傳。後九年為乾道壬辰,因復取二程、張子范祖禹、呂希哲、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說,薈稡條疏,名之曰《論孟精義》,而自為之序。時朱子年四十三。後刻版於豫章郡,又更其名曰《要義》。《晦菴集》中有《書論語孟子要義序後》,曰“熹頃年編次此書,鋟版建陽,學者傳之久矣。後細考之,程、張諸先生說尚或時有所遺脫。既加補塞,又得毗陵周氏說四篇有半於建陽陳焞明仲,復以附於本章。豫章郡文學南康黃某商伯既以刻於其學,又慮夫讀者疑於詳略之不同也,屬熹書於前《序》之左,且更定其故號《精義》者曰《要義》”云云,是其事也。後又改其名曰《集義》,見於《年譜》,今世刊本仍稱《精義》,蓋從朱子原《序》名之也。凡《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又各有《綱領》一篇,不入卷數。朱子初集是書,蓋本程氏之學以發揮經旨。其後采攝菁華,撰成《集注》。中間異同疑似,當加剖析者,又別著之於《或問》。似此書乃已棄之糟粕。然考諸《語錄》,乃謂:“讀《論語》須將《精義》看。”又謂:“《語孟集義》中所載諸先生語,須是熟讀。一一記於心下,時時將來玩味,久久自然理會得。”又似不以《集注》廢此書者。故今亦仍錄存之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