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禁川鹽私行楚省收復淮南銷鹽引地折》是曾國藩所著作品,出自於《曾國藩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請禁川鹽私行楚省收復淮南銷鹽引地折
- 作者:曾國藩
- 作品出處:曾國藩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請禁川私行楚,收回淮南引地,以復舊制而整鹺綱,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照楚省本系淮南引地,定額最多,銷鹽最廣。從前淮綱盛時,歲征各岸課銀甲於天下,其征諸蘇省者不及十之一,征諸江西、安徽者不過十之三,征諸兩湖者則居十之六。是淮綱之興替,全視楚岸之暢滯為轉移。軍興以後,長江梗塞,淮鹽不能行楚,經楚省督、撫奏明借食川鹽,原屬權宜之計。臣於同治二、三年間整理鹺務,維時淮商即以收復楚岸為請。只因引地被占十有餘年,行之既習為常,禁之未便太驟,是以暫將鄰鹽厘稅酌量加重,原冀川私本重而日衰,淮鹽漸進而日旺,不謂川販巧於遷避,百計漏厘,每運兩引之鹽,僅完一引之稅。臣訪知其弊,上年曾派委員至宜昌會同楚省委員公同掣驗,本年又減淮鹽之厘,期收敵私之效,非不多方補救。乃查鄂、湘兩局積壓淮鹽不下十餘萬引,存數極多,銷數極滯,而川私紛至沓來,較前尤盛。推原其故,總由鄂省利食川鹽,雖有掣驗之名而明讓斤兩。近聞宜昌抽收川稅,仍不過六七折,以致川販成本大輕,來源愈旺。是前此繞越而偷行者,今更肆行而無忌。川、鄂官商幾忘引地之應屬何省,請舉淮之受害於川者數端,為皇太后、皇上縷晰陳之。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今屬雙峰)人,晚清重臣、名臣,同時也是著名文士和思想家。道光年間中進士,入翰林,擢部堂,歷經十多年的京官生涯。鹹豐二年(1852)丁母憂回籍,被任命為湖南“團練大臣”,藉機練成湘軍,統之鎮壓太平天國,歷時十年余。其間於鹹豐十年充任兩江總督,後兼榮列“相國”(大學士)。又曾掛帥鎮壓捻軍,“無功”而退返兩江之任。後移調直隸總督,在任近兩年,於同治九年(1870)冬重就兩江之職,之後年余去世。一生統軍理政之外,文事不輟,又重修身、齊家,思想蘊涵豐厚。編者簡介董叢林,男,1952年生,河北鹽山人。歷史學博士,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多年來一直在高校從事中國近代史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光明日報》等二十餘家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在人民出版社、三聯書店等多家機構出版個人著作十餘部。晚清湘、淮軍政集團要員研究,是其專重的領域之一,有《曾國藩傳》(43.6萬字,人民出版社)出版及多篇關於曾國藩的論文發表,即將面世的有《曾國藩年譜長編》(約15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