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定國是明賞罰以正趨向而振國祚折代楊深秀作

《請定國是明賞罰以正趨向而振國祚折代楊深秀作》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請定國是明賞罰以正趨向而振國祚折代楊深秀作
  • 作者:康有為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山東道監察御史臣楊深秀跪奏,為請定國是,明賞罰,以正趨向而振國祚,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近者外國交逼,內外臣工,講求時變,多言變法,以圖自保。然舊人多有惡為用夷變夏者,於是守舊、開新之名起焉。其守舊者,謂新法概宜屏絕;其開新者,謂舊習概宜掃除。小則見諸論說,大則形之奏牘,互相水火,有如仇讎。臣以為理無兩可,事無中立,非定國是,無以示臣民之趨向;非明賞罰,無以為政事之推行。躑躅歧途者不能至,首鼠兩端者不能行。午針未定,標向不立,議論不一,游移不斷,未有能成功者也。非徒無成而已,兩黨交爭,其甚必至增內訌而召外侮、撓政事而敗國家而已。
夫當今大地既通,萬國環逼,新法日出,其不能復用元、明一統之舊法甚明。伏聞皇上聖明天亶,講求變法,此祖宗艱難締造之天下,望以不墜者也。乃累奉詔書,頒行新政,而大臣置若罔聞,或閣而不宣,或宣而不行,或行而不舉,則以國是未定、賞罰未明故也。乃者詔書頻下,廢武科,裁冗兵,開學堂,舉行經濟特科及經濟常科,皇上於變法之方,既已講之明,審之決,而後行之矣。而猶未著定國是,申明賞罰,別黑白而定一尊,決嫌疑而去猶豫,致使新政不舉。台灣既割,膠變旋生,今又半年矣。是非強敵割之,而守舊者倒戈內攻而割之也;亦非守舊者割之,而國是未定、賞罰未明割之也。夫以皇上之明,豈猶有所謂猶豫哉?
或以守舊者皆老成憂國而姑存之。臣愚竊以為憂國者,不當以攘夷之空言爭,而當以措施之實事見。泰西練兵,皆數百萬,鐵艦皆百數十艘,歲入皆數萬萬,農、工、商、兵,人皆知學,婦女、童稚,人盡知書。鐵路如網,作廠如林。而我兵皆不練,鐵艦無一,歲入僅七千萬,而國債累累,製造無有,器皆朽窳,士愚才乏。比較相形,貧富、愚智、強弱甚遠矣!今彼守舊者,當斯艱巨,真能制梃以撻秦、楚乎?故守舊之人,見外國人則極畏甚葸,撓新政則深閉固拒,此其愚蔽若此,而以之當國任政,有不速召敵侮者哉?夫守舊之人,實非不知今之宜變法也;或年老不能讀書,或氣衰不能任事。不能讀書,則難考新政;不能任事,則畏聞興作。慮新法之行,於舊官必多更革,於舊人必多褫斥,於其富貴之圖,大有不便,則惟有出全力以阻撓之,造謠言以搖惑之。開新者通達中外,其人本寡,其勢甚孤;守舊者承襲舊習,其人極多,其勢甚大。以極多之黨人,鹹自為私計,合成大眾,造作語言,阻撓百端,飛誣百出,務攻開新之人,務撓維新之政。皇上日開之於上,而守舊者日塞之於下;雖有詔書,而新政不行,職是故也。故開新者,皇上所大利,而守舊者所不大利也;守舊者,於皇上有大害,而守舊者之大利也。乃上托法祖之名,下據攘夷之論,陽塞開新之口,陰便身家之圖。皇上外觀時變,內察人情,豈可以天下大器、四海民命,而徇守舊者富貴之圖哉?夫使時局不危,則此輩營營,原可置之勿論。而無如膠事之後,禍變日急,推求其本,皆由議論不一,國是未定,賞罰未著,故令守舊者昌,而新政不行。
夫古今為政,未有東西未定、游移兩可者。若皇上仍主由舊,則將總署使臣,航政、鐵路、電線、郵政、製造、招商之局,同文、方言之館盡撤之,而禁言外國之故,永錮開新之人,可也。若以夏葛冬裘,時變既易,量時審勢,必宜開新,而徘徊中立,令臣民倀倀莫適,天下趨向無定,必至一事不立,坐待削弱。膠、旅之事,是其前車。臣愚謂皇上仍主守舊則已,若審觀時變,必當變法,非明降諭旨,著定國是,宣布維新之意,痛斥守舊之弊,無以定趨向而革舊俗也。
且賞罰者,人主之大柄,所以操縱奔走天下者也。皇上有賞罰之大柄而不用,徒付之吏議;夫吏議之律,是亦守舊而已。皇上無操縱天下之權,故日欲行維新之政,而未見毫釐之效也。故從古行新法之時,未有不大用賞罰也。令開新者力任艱巨,未見賞擢;守舊者廢格詔書,未見罷斥;開新者事勞而勢逆,守舊者事逸而勢順,是驅天下人守舊而已。昔趙武靈王之罷公叔成,秦孝公之罷甘龍,日本之君睦仁變法之罷幕府藩侯,俄彼得變法之誅近衛大臣,此皆變法已然之效也。皇上欲推行新政,速見實效,請查核內外大臣奉行甲午以來新政之諭旨,若學堂,若武備,若商務農工,何者舉行,何者廢格,嘉獎其舉行者,罷斥其廢格者。明降諭旨,雷厲風行。如此而新政不行、疆土不保者,未之有也。臣實感於時變,目擊艱危,不能自已。愚毣之見,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