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橋皮子

千張,俗稱“皮子”,而千張工藝正宗卻出於靈鄉談橋。“談橋皮子”,是黃石市的著名特產,鄂東南的風味食品,也是荊楚傳統食品工藝絕無僅有的一絕,因產於靈鄉鎮談橋村而得名,是金牛千張皮子製作工藝的起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談橋皮子
  • 俗稱:“皮子”
  • 產地:黃石市靈鄉鎮談橋村
  • 類別:食品
簡介,歷史淵源,製作工藝,

簡介

談橋坐落於大王山腳下,它被群山環繞,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靈溪山泉常年從海拔近800米的山上潺潺流淌而下,晶瑩剔透,放到唇邊細細品嘗,沁入心脾,清涼爽口的感覺悠然升起,使人猶如置身仙境。優質的靈溪山泉為談橋豆豉的釀製提供了優質的水源。

歷史淵源

談橋千張製作歷史悠久,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經出名了。相傳清康熙朝宰相余國柱年少在大冶苦讀期間,特別喜好鄰居家的一種豆製品,這就是談橋千張。後來,他入朝為官,曾經常命家人利用回鄉之便捎帶進京,深為當時社會名流賞識,一度成為朝廷貢品,留下了“談橋千張,荊楚一絕”的美譽。

製作工藝

製作千張皮的主要原料是黃豆,其製作工藝精良,用純手工完成,先將黃豆製作成豆腐腦,再用竹具攪勻,用瓢舀起適量,澆進事先放在專用木架上的木匣中,內放有同樣大小布巾,每澆1層就蓋1層棉布片,可澆至1米以上,然後再用木槓將略小於木匣的木頭壓進匣內,將水榨出,再把布巾從匣內取出來,用手輕輕地一層一層剝下來,每10張為1把,豆皮兩面的皮紋清晰可見,恰似一塊長方形的手帕。
成品薄如蟬翼,色白如雪,薄而爽,香而甜,松且軟,鮮潔、素淡。由於製作過程中,選用優質大豆和來自於大王山地區味美甘甜的靈溪山泉,以及採用獨特的點漿方法,故鮮嫩爽口,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食用時,切成絲條狀煮鮮魚,或切成三厘米寬的條,結成皮子跎燜紅燒肉,吃法多樣,能做出各種美味佳肴。凡來黃石的遊客,除了一飽口福外,往往還要捎帶些回家與親朋好友分享。靈鄉人外出探親訪友,也要帶些作為饋贈之佳品。曾有好事者,在四川吃火鍋,突發靈感:要是把談橋千張拿到成都來下火鍋,肯定賺大錢!於是,請來談橋著名黃繼舉豆腐坊的徒弟進川,硬是作不出談橋千張特有的風味,只好作罷。
清朝末年,談橋一帶製作千張的作坊,遍及千家萬戶,產品暢銷江浙地區,曾經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四面八方的學藝者,把這一傳統工藝帶到了各地,但做出來的千張,風味太差,味同嚼蠟。
談橋千張以其軟薄, 新鮮,有韌勁,有一股特有的豆製品香味而贏得讚譽,實乃是荊楚大地千張工藝的正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