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俊祥

談俊祥

1950年生於宜興丁蜀潛洛的一個紫砂之家,父親為民國時期著名紫砂藝人,自幼受紫砂文化的薰陶,年輕時在蜀山南街學藝時得到一代宗師顧景舟的指導,後專心於紫砂泥研究,因對紫砂泥料的諳熟與了解,遂全力投入絞泥工藝的設計與創新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談俊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宜興
  • 職業:紫砂
  • 主要成就:中國寫意畫絞泥紫砂第一人、中國民間紫砂陶藝家
  • 代表作品:田園牧歌 大千河山 亭亭 玉立 一帆風順荷塘月色 松鶴長青 空谷幽蘭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

個人簡介

【年代】:當代
談俊祥談俊祥
【人物簡介】:
在對傳統絞泥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出中國寫意畫絞泥系列作品,徹底顛覆了傳統絞泥表現力不夠豐富、花紋單一的局限,為紫砂絞泥創作開拓了新的天地。
從藝幾十年來,在紫砂藝術探索漫漫長路上,一直在努力前行。不屑一顧的是虛名全;全力追求的是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紫砂文化的結合。秉承著老一輩紫砂藝人們踏實努力、兢兢業業的精神,發揚當代藝人創新開拓、不拘一格的創作風格,致力於為壺友奉獻最高雅的藝術享受。
【寫意畫絞胎泥創作故事】:
紫砂茗壺,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中的瑰寶。源於北宋,盛於明清,素以“外類紫玉,內如碧玉,睹之風采,美不勝收”而著稱。寫意畫絞胎泥是前無古人的創新,是紫砂界獨一無二的工藝,是在傳統絞胎泥缺乏變化,花紋單一、表形表意都存在局限的情況下獨闢蹊徑,將古典山水畫中的寫實與寫意的畫面搬上茶壺。突破總需要一定的毅力,回首遇到的困難,談俊詳唯有唏噓感嘆。在創作的的過程中,靈感最重要的,其次是技藝,將五色土按照自己的想法創作出古樸、寫意揮灑的畫面,且經歷一千多度的高溫煅燒,將這一畫面定格,是藝術與技巧的完美融合。

人物生平

1950年談俊祥出生於宜興,談俊祥出生於宜興丁蜀潛洛村,這裡地處蜀山之北,蠡河之旁,解放前是蜀山到宜興縣城的必經之地。據宜興縣誌記載:“潛洛歷史上一直是紫砂茶壺的生產地,與兩三里路外的紫砂發源地上袁村齊名,並被稱為‘藝人之鄉’”,近年來一直是生產紫砂茶器的基地。從民國到當代,這裡誕生了幾位在壺藝里有名的大師,民國時的蔣燕亭、談堯坤,當代的有蔣蓉、顧道榮等。父親談伯章當時已在制壺界裡頗有名望,他與王寅春、蔣燕庭常有來往,一起切磋制壺心得。在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下,加之對陶藝與生俱來的喜愛,談俊祥自幼對制壺表現出極大的天賦,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父親學藝,對茶壺的用料、造型、紋飾常愛品頭論足,頗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胞姐定居於蜀山南街,故也隨其到該學藝,此時紫砂陶藝處於建國後的慢慢復甦時期,與當今紫砂收藏的盛景比甚是蕭條,許多老一輩藝人為堅守陶藝的追求而生活清貧,在這一學藝階段,談俊祥得到了很多大師的指點,壺藝突飛猛進。蜀山南街,南臨蠡河,北依蜀山,街長一里許,寬僅三、四米。這裡民風淳樸,有如陶器的厚重,孕育出了紫玉金砂,也孕育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當時很多有名望的藝人居住此,在自己一方創作天地默默耕耘:一代大師顧景舟就常在制壺之餘來指導,他重視基本功的鍛鍊,要求做到紮實、深入、不浮華,在制壺的每一個環節,均嚴謹細緻。親自示範如何打泥條,起身筒等,他謹記大師指點,苦練基功。
南街學藝期間,顧老曾提到希望學生多閱讀、鑽研與矽鹽有關的書籍,因為他也是這么做的,說者無心,聽者有心,談俊祥把這句話牢記在心裡,在制壺實踐中他已發覺紫砂泥選料對制壺的重要性,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去研讀各類矽酸鹽書籍 ,還跑到上海 、南京圖書館去了解宜興陶瓷,對選礦、原料製備、技藝加工、燒成等每個環節都有了深入研究,慢慢開始自己買來陶士 ,為自己的壺配泥。
八十年代後期,偶然在某篇陶瓷論文中看到了一款絞胎泥陶瓷作品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了,絞胎泥唐代已經產生,用絞胎泥的方法製作的紫砂壺別有一番風味。所謂絞胎泥,是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泥料相互揉合、擠壓形成自然紋路(如類似雲紋、水波紋、旋紋、編織紋等)的陶瓷裝飾技法,其困難在於容易因色泥燒成速度各不相同,導致砂壺產生裂痕,這考驗作者對泥料 、火候的認識與功力。
因著對泥料的諳熟及幾年來方壺的創作實踐,談俊祥開始著手研究絞胎泥製作,接下來二十年,一直堅持絞胎泥壺創作,並對一些絞胎泥壺進行改良和創新,設計新款,如《祥獅壺》等,若干年後已然成為圈內眾所周知的製作絞胎泥能手。
傳統絞胎泥壺已經歷經許多年發展,經由後來的創作者努力探索,花絞也愈發豐富,但表現力與表形表意豐富的繪畫相比愈顯捉襟見肘。因為絞胎泥花紋內涵表現的局限性,永遠只能作為茶壺的紋飾,這一問題成為傳統絞胎泥發展的最大拘囿。
十多年的絞胎泥製作,談俊祥對絞胎泥創作已達到任運的程度,只要是看到的傳統絞胎泥花紋,都能夠創作出來。基於對中國畫的熱愛,他一直想把中國寫意畫用絞胎泥方式創作出來,這個想法遭到很多人的懷疑,甚至家人也對此不理解,因為這從常理上看這是不可能的,紫砂泥畢竟不是顏料,畫筆的表現力也不是紫砂藝人的手所能比擬的。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陶瓷是中國人創造發明的,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而在瓷器上作畫,也已歷經上千年不斷進步,從元明起歷經各代匠人的不斷努力革新,到清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如今,已經形成各種門類品種繁多的各種瓷器畫,在瓷器上作畫之後,可在上面施釉,使畫面不平之處得以覆蓋而使表面顯得平整光亮,以充分將畫面的魅力顯示出來,但是紫砂則不然,它由於素麵素身而吸引人,表面不宜施釉,如單純在上面作畫,則顯得凹凸不平;如用鮮艷的顏料作畫,又會破壞紫砂古樸的特點;用泥繪方法製作出來的效果又顯得較為呆板,根本傳遞不出寫意畫的境界。自古以來無數名家為此付出大量心血,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寫意畫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一種創舉,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較之工筆畫更能體現所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書法作者的感情,它以形寫神 ,以神寫意,用意第一。
將畫面搬到茶壺上,慣常的手法是用彩繪或者雕刻,用絞胎泥作畫且做到壺身內外一致,難度可想而知,但“萬物無非我造,異質殊形妙遊刃不因心眼到,一時能事了”,壺藝界歷來不缺能工巧匠,只要專注,一切皆有可能。
談俊祥首先決定花時間系統而全面地研究寫意畫特點,接著尋找適合做寫意絞胎紫砂泥,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他已數不清經歷多少次失敗了,要么做出來的畫面模糊不清,要么因為泥料收縮不一出現裂紋,或者就是畫面根本不成形,或者上述情況都克服了,但是畫面毫無美感…,總之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問題都出現了,但他沒有放棄,因為心底深深鐫刻著四個字:天道酬勤。
轉眼已到二十一世紀初,我們國家各行各業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紫砂行業經歷過一段陣痛之後已慢慢復甦,隨著國內收藏界對 紫砂的熱度不斷升溫,對紫砂的藝術性要求也越來越高。
談俊祥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絞胎泥製成中國寫意畫的效果,這也是對紫砂技藝的一種創新挑戰,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世上無難事,只要敢登攀”話雖這么說,但真正要做下去確實困難重重。首先是要掌握製作寫意畫膠胎泥的紫砂泥收縮率,雖然有著十多年製作傳統絞胎泥的經驗 ,但這遠遠還不夠。經過數年的反覆實踐,不斷摸索,始終達不到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就意味著失敗。為了掌握泥性,談俊祥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創辦泥料加工場。自己資金不足,只得向親友籌借,加工場開辦後,談俊祥全身心的投入到泥料的調配試驗上去。經過數年的摸爬滾打,終於把紫砂泥的各種規律摸透掌握,基本上在紫砂泥料的調配上能做到得心應手,這第一道難度總算邁了過來。
但是如何用絞胎泥的方法製成中國寫意畫的效果呢?原先傳統絞胎泥只能夠顯示出各種線條式的自然紋路,這在陶瓷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要想突破這一難題,所要付出的精力、物力肯定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既然選定這一目標,只能咬牙堅持走下去,不管付出多少精力,浪費多少泥料也在所不惜。又經過數年時光,燒制後不滿意的毀掉重新再制,經過這樣反覆的試驗最終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要么像一片烏墨團,要么像一團亂麻。毫無規則可言。
經過十年的努力,無數次的反覆試驗,已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與物力,可是依然沒有成功。談俊祥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內心非常失落,想放棄又不甘心。就在內心非常焦慮不知該如何進展之時,在北京從事科技工作的一個朋友得知了這一情況專程從北京回來,一方面幫忙技術分析一方面為之鼓勵不要放棄,朋友回到北京後找了很多相關資料寄來參考。就這樣在朋友的幫助下,談俊祥重新點燃了信心。又經過兩年的反覆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11年下半年試驗燒製成功第一把中國寫意畫絞胎泥紫砂壺。當看到第一把寫意畫絞胎泥紫砂壺成功燒制後,談俊祥在尚未褪卻餘溫的窯爐前久久未能回過神來,這個成功來得太不容易了,其中的艱辛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過去已然過去,未來還未到來,重要的是當下。創作取得成功固然重要,但是過程中經歷失敗、再努力的心理歷程對每個藝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筆財富呢,在紫砂藝海中隨心所地遨遊,能通過自己的創作給所有熱愛紫砂的壺友呈現最高雅的藝術享受,這是見證並經歷了紫砂從復甦到繁榮的談俊祥最大的願望。
【代表作品展示】:山水絞泥系列之 “ 田園牧歌” 、 “福緣壺”
田園牧歌田園牧歌
福緣壺福緣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