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豐村

調豐村

調豐村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嶺北鎮,曾是“三代四進士”故里,也是革命老區村和湛江市特色文化村,被湛江市命名為“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在這裡,雷州半島的歷史沉澱和現代文化可見一斑。調豐村至今已逾千年歷史。歷史文物不僅保存了千年官道,還有大宋年間建築的程氏祖祠,石敢(石狗)、八角石井、東坡石井等文物,明清時代的有外翰第(北京大屋)、景蘭閣等;還有元明清時期的古民宅八十多座。這些具有頗高考究價值的歷史古蹟,令人讚嘆不已。有條“官道”位於嶺北鎮調豐村東面,在嶺北至建新公路旁,“官道”鋪設在砂石上,長約100多米牛車轍,十分平滑,是古代的高腳牛車來來去去摩擦而成。調豐村是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和生態文明村,有飲譽粵港澳的“嶺北米”、富貴竹等特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調豐村
  • 主要成就:現代農業示範基地
  • 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嶺北鎮
  • 曾是:“三代四進士”故里
村莊歷史,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村莊歷史

調豐村至今已逾千年歷史。歷史文物不僅保存了千年官道,還有大宋年間建築的程氏祖祠,石敢(石狗)、八角石井、東坡石井等文物,明清時代的有外翰第(北京大屋)、景蘭閣等;還有元明清時期的古民宅八十多座。這些具有頗高考究價值的歷史古蹟,令人讚嘆不已。有條“官道”位於嶺北鎮調豐村東面,在嶺北至建新公路旁,“官道”鋪設在砂石上,長約100多米牛車轍,十分平滑,是古代的高腳牛車來來去去摩擦而成。牛車轍寬12厘米,深60厘米,兩道間距180厘米,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牛蹄印,或深或淺,最深的是8厘米。2006年4月底經廣東省和遂溪博物館考古專家考證認為是千年古道,年代在宋代以前。由於官道就在調豐村旁,朝廷在調豐村設茅亭驛站,供傳遞公文、來往官員或書生上京赴考在途中歇宿、換馬。宋天禧至紹興150年間,先後謫居雷州或貶謫瓊崖途經茅亭驛站歇宿的有:寇準、蘇軾、蘇轍、秦觀、王岩叟、任伯雨、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十位名相賢臣都曾經過。清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陳昌齊給茅亭驛站題上“景蘭閣”三字。
景蘭閣門前有一口古井,從井底至井口都是用條石成六角形砌起。東坡井井水清澈見底、冬暖夏涼,且有一奇特景觀:每天早晨井水都自然溢出井圍。此井名為東坡井,據說在宋紹聖初年,蘇東坡以作文譏訴先朝的罪名貶至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縣),途徑石官道調豐段茅亭驛站歇宿,飲用此井水。當地人為了紀念蘇東坡而命名此井為東坡井。
調豐村是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和生態文明村,有飲譽粵港澳的“嶺北米”、富貴竹等特產。有20多戶人家買了電腦上網,其中一位村民根據網上發布的蔬菜收購價格,規模種植芥菜、圓椒、尖椒、小南瓜等,又通過網上發布銷售訊息,引來外地客商到田頭收購,使該村農民達到了增產增收。一村民種植“聖女果”,由商人收購為1元/公斤,通過網上信息,民眾了解市場真正價格後,重新與其談判,使他將價格提高將近一倍收購。
2006年10月30日,英特爾公司董事會主席克瑞格·貝瑞特博士一行來到遂溪縣嶺北鎮調豐國小,走進植物園,讚嘆眼前一片青翠欲滴的景色。聽說為了培養孩子們熱愛植物、熱愛勞動,植物園的植物都是由學生栽種,他連聲說“Good!”。當聽了老師生動的課,了解到調豐國小有10名教師今年剛接受英特爾未來教育計畫的技術培訓時,貝瑞特將大拇指高高地豎起:“Good!希望你們好好學習,祝你們好運!”
當時,英特爾公司還在遂溪縣嶺北鎮調豐村委會召開電腦終端全球新聞發布會,組織“世界齊步走,建設新農村”的媒體活動。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77.65畝(其中:田63.04畝,地414.61畝),人均耕地2.16畝,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046畝;水面面積21畝;草地61.95畝;荒山荒地751畝,其他面積57.6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0戶通自來水有1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9.82%)。有5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0.18%、98.25%和80.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戶(分別占總數的61.4%和94.29%)。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2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21輛。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6萬元,占總收入的55.91%;畜牧業收入9.6萬元,占總收入的3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1頭,肉牛18頭,肉羊114頭);林業收入0.2萬元,占總收入的0.72%;第二、三產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8.96%。農民人均純收入8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省外。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8.8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馬鈴薯種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優質玉米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000戶,共有鄉村人口9986人,其中男性5500人,女性4586人。其中農業人口6000人,勞動力8000人。該村全部為漢族9986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000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50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00米,距離鄉衛生院22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旱排地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六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22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8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2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7.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665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 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0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女黨員1人。團員35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