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強適形放射治療

調強適形放射治療是在三維適形放療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特點是照射野的形狀必須與病變(靶區)的形狀一致,射野內諸點的劑量能按要求調整,所以照射劑量分布也與靶區一致,稱為調強適形放療(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調強適形放射治療
  • 外文名: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
  • 別稱:調強適形放療
  • 前身:三維適形放療
  • 對象:放射腫瘤
  • 主流:放射治療技術
  • 提出時間:20世紀70年代
醫學界把調強適形放療評價為放射腫瘤史上一場革命,是本世紀初放射治療技術的主流。
調強適形放療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多葉光柵葉片少而厚,適形性差,多靠手動調節,也只能做固定適形照射,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多葉光柵的進步和改善,調強適形放療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
在放射治療腫瘤時,照射劑量(指放療總劑量)是影響放療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劑量與局部控制率之間存在一種劑量效應關係,根據美國放射腫瘤學家Fletcher的經驗,採用常規放療(每次2Gy,每天1次,每周5次),對於多數腫瘤來說,控制亞臨床灶需要50Gy,控制微小病灶需要60Gy,病灶直徑3cm時需要75Gy,病灶直徑大於3cm時,則要80Gy以上。套用常規放療技術,由於種種因素限制,所謂根治性放療,也只能給予60-70Gy的照射劑量,其局部控制率不可能有多高,而且會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
理想的放療技術應是腫瘤病灶內劑量最高,而周圍正常組織儘量少受照射。調強適形放射治療就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放療技術,採用多野等中心技術,在每個照射野內分為許多子野,子野的照射強度是不一樣的,其靶區劑量適形性更好,特別對於不規則形靶區或靶區附近有重要組織器官需要保護的病例,調強適形放射治療比三維適形放療有更好的優勢。理論上講,照射野設定越多,調強越精,劑量適形越好。
放射治療就和打靶相似,目標要明確,瞄的準才能打的準。所以,國際放射單位與測量委員會(ICRU)50和62號報告明確了腫瘤靶區(GTV)、臨床靶區(CTV)、計畫靶區(PTV)和要害器官(oar)的定義,使調強適形治療靶區規範化。
調強適形放射治療的實施是一個非常嚴格、規範的過程。明確診斷和綜合評價患者是第一步。定位前要做好準備工作,製作體位固定裝置,固定頭頸部時用熱塑面模,固定胸腹部常用真空體模或熱塑體模,均為無創固定技術。患者固定後在放療專用CT模擬機上定位掃描,採集的圖像通過網路傳輸到醫生工作站,在三維治療計畫系統中調出CT圖像,系統對定位標記自動探測並完成治療部位坐標系的建立,由經驗豐富的放療科醫生逐層勾畫靶區和要害器官,由物理師根據醫囑設計放射治療計畫。調強適形放射治療多採用逆向設計治療計畫,先將照射野變成眾多子野或筆束野,然後依靠多葉光柵、物理補償器等手段調節每個子野或筆形束的強度。放療計畫設計後還要進行最佳化和評價,選出最佳可行方案。經過位置驗證和劑量驗證無誤後,由經驗豐富的技術員實施精確治療。
調強適形放療主要適合於前列腺癌、鼻咽癌、乳腺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套用調強適形放療能夠進一步提高腫瘤內劑量,降低正常組織的劑量,提高療效,降低併發症。如調強適性放射治療前列腺癌,可使病灶劑量由68Gy提高到81Gy,3年控制率由48%提高到94%,直腸反應由57%降為2%;調強適形治療鼻咽癌可保護腮腺避免口乾;調強適形治療乳腺癌、肺癌可避免放射性肺炎;調強適形治療胰腺癌、肝癌可避免胃腸道損傷等。國際上各大腫瘤臨床中心的臨床研究結果令人鼓舞,調強適形放射治療將取代目前的常規放療技術,成為一種新的常規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