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大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三。具有補氣調中之功效。主治流注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
基本介紹
- 名稱:調中大成湯
-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 組成:白朮、茯苓、歸身、白芍、陳皮、山藥、牡丹皮、黃芪、人參、藿香、砂仁、遠志、甘草、附子、肉桂
- 功用:補氣調中
- 主治:流注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
- 趣味記憶:調中大成湯術附,苓歸芎藥藿黃芪;砂仁遠志丹皮草,肉桂煨姜黑棗隨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調中大成湯術附,苓歸芎藥藿黃芪;砂仁遠志丹皮草,肉桂煨姜黑棗隨。
組成
白朮、茯苓、歸身、白芍、陳皮、山藥、牡丹皮、黃芪各一錢,人參二錢,藿香、砂仁、遠志、甘草各五分,附子、肉桂各八分。
用法用量
上用水二鐘,加煨姜二片,大棗二個,煎八分,食遠服。
功用
補氣調中。
主治
流注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
方義
本方所治流注屬暑濕流注型潰後期。多由暑濕外侵,潰後正虛,氣滯血凝,餘毒留滯所致。方以人參補中益氣為君;黃芪、山藥補氣益脾,托毒生肌為臣;白朮、茯苓健脾燥濕以助君藥,歸身、白芍、丹皮養血活血,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和胃,藿香、砂仁化濕解暑以祛餘毒,附子、肉桂補火助陽,遠志消癰腫,共為佐藥;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用為佐使。全方合用,共奏補中益氣,托毒生肌,養血活血,化濕解暑之功。
附方
名稱:調中大成湯
組成:白朮3g,茯苓3g,當歸身3g,白芍3g,陳皮3g,山藥3g,炙黃芪3g,丹皮3g,人參6g,藿香1.5g,砂仁1.5g,炙遠志1.5g,生甘草1.5g,制附子2.4g,肉桂2.4g
用法:上藥以水300ml,加煨姜3片,大棗2枚,煎至240ml,飯後2小時左右服用
主治:流注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功用:益氣養血,健脾溫中,生肌斂瘡
名稱:調中大成湯
組成:白朮、茯芩、歸身、白芍、陳皮、山藥、黃芪、砂仁、遠志、甘草各五分,附子、肉桂各八分
主治:流注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
出處:《秦伯末實用中醫學》
名稱:調中大成湯
組成:黨參15g,白朮(土炒)15g,白芍(酒炒)15g,生芪30g,茯苓15g,當歸12g,懷山藥(炒)30g,丹皮15g,肉桂(分沖)3g,附子(制)3g,山萸18g,陳皮4.5g,金銀花9g,黃精24g
用法:內服藥一般多作湯劑,1日1劑煎服,2~3月後視病改進情況可間日1劑,或每周5劑
主治:胸腰椎結核合併漏管
出處:《當代中醫皮膚科臨床家叢書第二輯肖定遠》
名稱:調中大成湯
組成:人參二錢,白朮(土炒)、白茯苓、黃芪、山藥(炒)、丹皮、當歸身、白芍(酒炒)、陳皮各一錢,肉桂、附子(制)各八分,遠志(去心)、藿香、縮砂仁、甘草(炙)各五分
用法:上藥用水二小碗,煨姜三片,紅棗肉二枚,煎至大半碗,飯後隔一段時間服
主治:流注潰膿
出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白話解(第三版)》
功用:固本托里
名稱:調中大成湯
組成:人參、黃芪(炙)、白朮(土炒)、白茯苓、山藥(炒)、牡丹皮、當歸身、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錢,內桂、附子(制)各八分,遠志(去心)、藿香、縮砂仁、甘草(炙)各五分
用法:清水二盅,加煨姜三片,紅棗肉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主治:流注久潰,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口者
出處:《醫宗金鑒》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外科正宗》:“調中大成湯調中大成湯術附,苓歸芎藥藿黃芪;砂仁遠志丹皮草,肉桂煨姜黑棗隨。治流注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白朮、茯苓、歸身、白芍、陳皮、山藥、黃芪、牡丹皮各一錢,人參二錢,藿香、砂仁、遠志、甘草各五分,附子、肉桂各八分。水二盅,煨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方論選錄
《醫宗金鑒》:“久潰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者,俱宜服調中大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