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三十六行

調三十六行,常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調三十六行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調三十六行,是常州南門外南楊橋民間藝人創作的一種傳統舞蹈。他們將地方上存在的各種行當創編成肢體和語言表演形式,分別由村民口念台詞、手拿勞動工具,穿著對應行業服飾遊街過市,形象展示所從事職業的場景,在當地已經流傳了200多年。
楊橋有史記載已有上千年歷史,位於武進區南部,隸屬前黃鎮管轄,南部與宜興市接壤,北枕錫溧大運河、新長鐵路、常漕公路交叉穿境而過。楊橋歷史悠久,歷代是水陸交通重要碼頭,商貿繁華,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民間活動活躍。古石橋、古石階、古河、古街、古宅、古井,至今風貌猶存,凸顯了楊橋的風物人情和文化元素。一年一度的楊橋廟會,客商雲集,賓朋滿堂,遊人數以萬計。歷史上,這裡一直是兵家、商家必爭之地。
自明、清以來,南楊橋人模仿當時社會上各主要行業,創編了調三十六行的舞蹈,蘊含著無論做什麼行業,只要做好都有出息的道理,也印證了中國古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哲理。調三十六行可在固定場所表演,也可以邊走邊表演,獨具民俗特色,貼近社會生產、生活、形象直觀、內容真切,鄉土氣息濃厚,地域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的教化功能和較高的欣賞價值,是每年二月初八楊橋廟會的主項節目。
調三十六行表演,形像展示“兩婆”、“六匠”、“二十八個佬”等不同行當,其中包括:神田佬、做官佬、拾糞佬、換糖佬、擺渡佬、推車佬、捉魚佬、捉蛇佬、念書佬、殺豬佬、打獵佬、放牛佬、討飯佬、拾荒佬、磨刀佬、做豆腐佬、背籃佬、扶瞎子佬、媒婆、裁縫、接生婆、賬房先生、教書先生、江湖郎中、箍桶匠、木匠、瓦匠、銅匠、皮匠、竹匠、鐵匠、船匠小偷、妓女、浪蕩子等等。表演者主要通過肢體動作和語言神態,以展示各行業特定形態動作及典型語彙為主。其表演形式,分群體和個體兩種,使用傳統道具,動作滑稽誇張,說白詼諧幽默。
由於參演人員較多且大多年齡較大,已有多名行當演員相繼離世,現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一批中青年農民演員相繼加入該活動表演項目,緩解了人才青黃不接。目前,除每年楊橋廟會期間的定期演出,該項目還經常性赴市、區大型節慶活動進行展示,使之得到了存續和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