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統一天下

《誰能統一天下》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得非常簡單:不喜歡殺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誰能統一天下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讀解賞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③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④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墓辯霉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兆謎灶下雨,則苗渤估擊然⑤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祖說恥?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作品注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語(yu):動詞,告訴。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與:從,跟。七八月:這裡指周代的曆法,相當於夏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
⑤渤然:興起的樣子。渤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國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義引申過來。
⑦由:同“猶”,好像,如同。

作品譯文

孟子見了梁惠王,出來以後,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
“我回答說:‘要統一才會安定。’
“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
“他又問:‘有誰願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願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乾枯了。一旦天上烏雲密布,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

讀解賞析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正當孟子與梁惠王越談越投機的時候,梁惠王卻一命嗚呼了。
惠王的兒子襄王繼位,還是召見了一次孟子。這裡記錄的,就是孟子見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談話內容。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這兩句著名的話描繪一個人不成器的樣子,真是形象生動而入木三分。更為有意只記舟愉思的是,就是這個不成器的公子哥兒,居然一開口就問“天下惡乎定?”給人以小人說大話的感覺:他竟然也想定平定天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孟子並沒有因為反感這人就拂袖而去或緘口不言,而是照樣認真地給他來了一番關於統一天下的開導。這一點,要是換了我們就很難做到了。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喜怒形於色,不能掩飾自己的感情好惡。尤其是遇到自己看不慣的領導人,心裏面咒罵“你算什麼東西!”面子上也就難看而過不去了,沒有孟老夫子那樣的涵養。
孟老夫子給梁襄王談的其實是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天下統一才能夠安定。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天下不統一,四分五裂,戰爭不斷,怎么可能安定呢?用以後各代的歷史事實(如三國六朝等)來驗證,也可以看到孟子論斷的正確性。第二層,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得非常簡單:不喜歡殺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誰喜歡殺人呢?除了心理變態的殺人狂而外,誰都不喜歡殺人。那豈不成了誰都可以統一天下了嗎?這顯然是近乎荒唐的結論。所以,我們要回到孟子談話的具棕催格精體環境和時代來理解,才不致於曲解了這位“亞聖”的本來意思。首先,孟子所說的“不嗜殺人者射宙糊”是指執掌人的生死大權的國君。其次,在當時的時代,七雄紛爭,戰爭不斷。戰爭就要互相殘殺。所以,孟子所說的“不嗜殺人者”實際上是指不喜歡戰爭的人,也就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而“嗜殺人者”則是指那些戰爭販子,“軍國主義者”。不然的話,孟子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豈不成了個個國君都是心理變態的殺人狂嗎?其實,孟子所說的道理並不深奧,正因為當時戰火紛飛,征伐不斷,各國的老百姓都吃夠了戰爭的苦頭,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樣,痛苦不堪。如果這時候有哪個國君公然樹起和平的旗幟,不再讓他的老百姓去打仗賣命,而營造出一派社會穩定和發展生產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會聞風而至,誠心歸服了。孟子的理論依據實際上仍然是民眾的心理。孟子的政治學說具有濃厚的政治心理學色彩,說穿了,還是“仁政”的思想了。
從我們今天的研究來看,孟子的政治學說和治國方略在理論上說都非常有道理,使人聽了後不得不信服。但從實踐來看,則不一定適用於戰國時代的特殊歷史。在戰爭年代,軍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要謀求天下統一也的確離不開軍事,離不開戰爭本身。所以,一般國君都會認為孟子的思想過於“迂闊”而不實用,不如縱橫家或兵家的計策來得實在。梁襄王顯然也是這種看法。事實上,就在孟子走後不久,蘇秦到了魏國,並沒有費太多的口舌就說動了梁襄王參加六國合縱抗秦的計畫。
人畢竟都是急功近利的啊,何況是在戰國那個特殊的時代。

作品出處

誰能統一天下》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從我們今天的研究來看,孟子的政治學說和治國方略在理論上說都非常有道理,使人聽了後不得不信服。但從實踐來看,則不一定適用於戰國時代的特殊歷史。在戰爭年代,軍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要謀求天下統一也的確離不開軍事,離不開戰爭本身。所以,一般國君都會認為孟子的思想過於“迂闊”而不實用,不如縱橫家或兵家的計策來得實在。梁襄王顯然也是這種看法。事實上,就在孟子走後不久,蘇秦到了魏國,並沒有費太多的口舌就說動了梁襄王參加六國合縱抗秦的計畫。
人畢竟都是急功近利的啊,何況是在戰國那個特殊的時代。

作品出處

誰能統一天下》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