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拯救和保護由祖先創造並且正瀕臨滅絕的技藝,這些歷經千錘百鍊而傳承到今天,以著口頭和手授方式相傳的傳統,如不申請國家非物質遺產加以保護,一旦遭遇傳承人斷代,就只能步《廣陵散》後塵,成為千古絕響。
隨著崑曲和古琴申請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夜之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舶來品成了個時髦辭彙,各種各樣的傳衍於民間的傳統文化東東都浮出水面,紛紛的搭乘了這趟快車。今年的第一個“文化遺產日”的到來,更使得“申遺”的成為熱話題。
那么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從表面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是千姿百態的民間藝術,包羅萬象的歲時節疊估令,口耳相傳手手相遞的絕活技藝什麼的,都是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比如我國釀酒工藝。中國的釀酒工藝可謂歷史悠久,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有了陶杯,可見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在堯時,酒就已流行於社會。
如此漫長的釀酒史,自然滋養了一批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釀酒工藝,像紹興黃酒,宜賓五糧液等,她們的酒文化無疑都是一筆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正是這些非物質的文化才凝結了我們民族的記憶,它們既是昨天歷史、生活的實錄,也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現實,我們民族的根。它們真正的魅力遠遠超越於表現形式,接力了一代代人的思想力、棵戰企創造力,可以激發起全民族的情感、驕傲。
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特殊遺產,它的特殊性既表現在其內在規定性上,又表現在其外部形態上。具體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性、社會性、無形性、活態性等特徵。我們就以今年以“傳統釀酒技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糧液為例子來說明。
有著上千年的釀酒工藝五糧液就是典型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性。早在唐代就有盛名,唐代“重碧酒”與“荔枝綠”駝槳贈頌便是她的前生。公元 1900 年,宜賓陳氏的“溫得豐” 酒坊,第 10 代子殼斷舟孫陳三繼承祖業,在原有釀造基礎上,提煉出“陳氏秘方”。五糧液一直沿用“陳氏秘方”的特殊工藝,採用五種糧食作為釀酒的原料,從而規避了其他白酒用單一的紅糧或兩三種糧食為原料釀酒風味單一,所以味覺物質比其他白酒豐富得多。
非物質文化都是具有社會性。一方水土養一方酒。五糧液製造的是長江大河的酒,不是一盅一杯的酒了,沒有一個自然的根基,人文地理的根據是不行的。五糧液生產地宜賓,這裡水質純淨,氣候溫暖、濕潤、少日照、微風,適合釀酒過程中各種微生物生存。先秦時期,即有人在此釀造了“蒟醬酒”(窖酒)。南北朝時,出現“咂酒”。國人喝宜賓的酒喝了一條長江這么多了,宜賓不是三江匯合,是四江匯合,有一條酒江,宜賓盛恥翻是酒江第一城。
五糧液的古老的釀酒工藝就是具備非物質文化的無形性和活態性。不用說那祖傳的 16 口明代古窖池,和它裡面有“活國寶”之稱的古窖泥。但酒廠里一些老師傅,他們在製作酒的過程中精細的工藝就讓人叫絕。這些有“酒神捆牛備”之稱的老師傅,因為幾十年的釀酒生涯和數百年的技藝傳承,使他們對白酒中一點點的細微變化都非常敏感。酒的成色就是被他們用嘴嘗的時候,這些絕活別人不能代替,老藝人的腦子裡有著對酒的別樣體驗,這是非物質的遺產,只能口耳相傳。
五糧液在制曲工藝也是完全“原生態”,靠人工踩制操作。其“包包曲”制曲工藝採用的達慨局棗是傳統的地面堆積式自然發酵法,之所以稱為“包包曲”是因為五糧液的曲塊成“包包狀”,與其他濃香型大麯酒使用的平板曲有明顯不同。“包包曲”中的微生物和古窖泥把五穀雜糧營養和功能轉化到酒中。在中國白酒中,五糧液“包包曲”也是獨樹一幟。
由此我們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實總結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大多數都具有草根特性。像上面的五糧液制酒工藝也不例外,它自唐到今綿延數千年,表現了堅韌的生命力。但再堅韌的生命,也當不得世人的冷落和新技術衝擊。所以很多非物質文化保護也像五糧液一樣任重而道遠,一方面要開發市場,要與新的技術嫁接;另外,還要保護這些傳統遺產,發展與保護雙肩挑。
我們要拯救和保護由祖先創造並且正瀕臨滅絕的技藝,這些歷經千錘百鍊而傳承到今天,以著口頭和手授方式相傳的傳統,如不申請國家非物質遺產加以保護,一旦遭遇傳承人斷代,就只能步《廣陵散》後塵,成為千古絕響。
由此我們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實總結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大多數都具有草根特性。像上面的五糧液制酒工藝也不例外,它自唐到今綿延數千年,表現了堅韌的生命力。但再堅韌的生命,也當不得世人的冷落和新技術衝擊。所以很多非物質文化保護也像五糧液一樣任重而道遠,一方面要開發市場,要與新的技術嫁接;另外,還要保護這些傳統遺產,發展與保護雙肩挑。
我們要拯救和保護由祖先創造並且正瀕臨滅絕的技藝,這些歷經千錘百鍊而傳承到今天,以著口頭和手授方式相傳的傳統,如不申請國家非物質遺產加以保護,一旦遭遇傳承人斷代,就只能步《廣陵散》後塵,成為千古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