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辦公室》是2012年2月14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埃德·里吉斯。
基本介紹
- 書名:誰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辦公室
- 頁數:353頁
-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開本:32
書名全稱,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書名全稱
誰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辦公室——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大師們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2月14日)
作者:[美] 埃德·里吉斯
譯者:張大川
叢書名: 哲人石叢書
平裝:353頁
開本:32
ISBN:9787542852847
條形碼:9787542852847
商品尺寸: 20.2 x 14 x 2 cm
商品重量: 358 g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EDI)
ASIN:B006LXJVCI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世界著名研究機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背景,擷取了一批為20世紀科學發展作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的工作、生活片斷。這些科學家包括相對論的創立者、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天才數學家、邏輯學家哥德爾,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核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細胞自動機大師沃爾弗拉姆,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等等。作者以當代若干重大的科學發明發現為線索,以生動的筆觸,將自己親赴實地採訪獲得的大量鮮活資料串連在一起,讓讀者從另一視角領略當代科學發展的概況,感受科學巨匠的個性和魅力。
作者簡介
埃德·里吉斯 (Ed Regis,1944 - ) ,美國科普作家,文章常見於《科學美國人》、《連線》、《紐約時報》等著名報刊,題材涉及多個領域。著有《什麼是生命?》、《納米科學正傳》等多部作品。
目錄
前言
致謝
引子 1
第一章 柏拉圖天堂 3
宇宙的祭司 21
第二章 物理學教皇 23
第三章 形式世界的神秘領袖 52
第四章 觀形 83
離經叛道 113
第五章 約翰尼的好時光 115
第六章 這個這個先生 145
視界的盡頭 183
第七章 宇宙泡泡 185
第八章 傳遞火種 219
第九章 萬物之理 252
生命、宇宙與萬物 275
第十章 大自然的自編軟體 277
第十一章 超越可視 306
尾聲 331
第十二章 小人國的玩偶 333
附錄 芒德布羅集與細胞自動機程式 349
前言
1983年秋,為了給某家雜誌寫一篇專題報導,我第一次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踏進研究院的庭園之前,我只知道它很有名氣,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哥德爾(Kurt Godel)兩位科學家大半輩子都在這裡嘔心瀝血。年少時,我看過幾張愛因斯坦在高等研究院辦公室的照片,印象頗為深刻;業餘科學愛好者們大概都跟我差不多。這些照片在愛因斯坦的幾部傳記里刊載過,我曾經見過;一些描述20世紀科學發展狀況的論著里也有,我也見過。知道這些照片的人很多,它們是在愛因斯坦於1955年4月去世後不久拍攝的。照片上有一塊黑板,上面寫滿了方程式,旁邊有一把椅子,空著,椅背轉向一邊——愛因斯坦最後一次起身離開時,椅子大概就是那個樣子吧;照片裡還有幾個滿滿當當的書架,書卷擺放得很隨意。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張凌亂不堪的書桌,桌上攤著稿紙、期刊、手稿,有一個墨水瓶,一隻菸斗、一個煙盒……令人不禁遙想起愛因斯坦未竟的宇宙偉業。我心裡頗為好奇:在這片凌亂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一個怎樣的不為人知的宇宙秘密?
記憶中還有另外一位科學家的照片,那是在院內的數學圖書館裡拍攝的。照片中的主人公骨瘦如柴,頭髮幾乎全白,唯有一縷黑髮斜掛在上面:乍一看,還以為他是一個莫霍克人呢。再看他臉上的表情,似乎更強化了這般戲劇效果:兩眼圓睜,瞪著照相機,好像在對攝影師說——滾蛋!這人就是哥德爾。
在我心目中,愛因斯坦和哥德爾都是當代科學界的頂尖天才,而他倆竟然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即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共過事,實在有點不可思議。這兩人怎么就恰巧碰在一塊,一同來到高等研究院了呢?這個研究院是什麼地方?它門裡的科學巨擘在這兒究竟做了些什麼?愛因斯坦和哥德爾去世後,這裡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不論怎么說,我都確信這個高等研究院絕不是一個凡人場所,事實也如此。想想看,20世紀的物理學大師、數學大師或早或晚幾乎全在此待過,其中包括14位諾貝爾獎得主,如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狄拉克(P. A. M. Dirac)、泡利(Wolfgang Pauli)、拉比(I. I. Rabi)、蓋爾曼(Murray GellMann)、楊振寧、李政道等。1980年,高等研究院出版了一本《學人錄》(A Community of Scholars),逐一列舉了該院成立的前50年中到院從事研究工作的所有專家學者。這是一部長達500多頁的巨著,凡是讀者能記起名字的20世紀的科學家幾乎都能查到。
到院從事研究的也有人文學家,但是人數比科學家少得多,名氣也沒那么響亮。不過,有一個人名氣很大,他就是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除了艾略特,研究院沒再支持過文學和文藝批評方面的研究,而是把重點放在社會科學和歷史研究上,但這兩個領域的科研成績不值一提,至少跟過去50多年(和高等研究院成立的時間一樣長)數理科學取得的成就相比差得太遠。能夠加盟高等研究院的科學家都是在物理學界作出革命性貢獻的人物,他們的貢獻使人類得以迫近或許是完整的、終級的自然理論;他們在個人生命的時間內,帶著我們從量子力學的一縷晨光走到大統一場論,也就是萬物至理(Theory of Everything)的邊緣。高等研究院的歷史就是這群科學家的歷史,也就是本書要述說的內容。
高等研究院的科學家一般都有點狂妄,這一點很好理解。畢竟,他們的目標很大也很難,他人為自己設立的目標很難與之相提並論。他們只想著一件事……把一切弄明白,了解並解釋整個自然。書名全稱他們希望知道物質的宇宙為何是這副模樣,為何這般運行。他們頗為自負,自信有能力擔當這個任務;而高等研究院要的就是桀驁不馴的頭腦,它的存在就是對這種傲然自恃的禮讚。本書旨在向讀者描述其中一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情況。
埃德·里吉斯
1986年12月15日於美國馬里蘭州埃爾德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