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不同居》是2004年10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加德吉爾。
本書藉助大量真實的案例,幫助你明白什麼才是戀人之間相處的最好方式。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在“良知”被“感覺”取代的時代,同居似乎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選擇,甚至“一夜情”都被不懷好意的商家和利益驅動下的媒體所熱衷。在同居這個似乎“老掉牙”的問題上,傳遞出獨特而又新穎的要義,是本書挑戰時尚潮流,呼籲遠離婚前性行為傷害,明白真愛需要守候的真諦。
它幫助你做出正確地抉擇,遠離婚前性行為傷害,將完美的婚禮和幸福的婚姻建立在古老聖經中上帝所悅納的基石之上。
溫和的語言傳遞出力透紙背的智慧型,真實的案例、坦率的分析,引人入勝極富愛心,有助於人們參悟婚姻的三大要素:承諾、性、愛,更好地預備自己,了解對方,明白愛的真諦,遠離同居所帶來的危險和傷害 。
編輯推薦
同居讓你們更加親近,還是不歡而散?
愛始於微笑,隨著熱吻升溫,最後在淚光中收場!
5種水到渠成的理由,看似同居有理,N種影響一生的後果,實則傷害無情!
我們不是在找到一個完美的人之後,而是在學會用一種完美的眼光去審視一個不完美的人的時候,才明白了愛的真諦。
中國第一本主張不同居的圖書!時尚男女不可不知的婚戀讀本,現代青年婚前預備手冊。面對離婚非常普遍的今天,人們需要在選擇婚姻時就做好準備。結婚時的誓言是要堅持的。
媒體推薦
一次刻骨銘心的培訓
同居,是為離婚所做的一次刻骨銘心的培訓。
同居使你保留了不負責任的來去自由,更給了對方“吃著碗裡,霸著鍋里,看著田裡”的機會。
你不可能在靈魂毫髮無傷的情況下放縱你的肉體,沒有結果的同居,使得被利用,很廉價,充滿失敗愧疚的感覺如影隨形地伴隨你的一生。
健康的婚姻是建立在一個不完美的人對於另外一個不完美的人毫無條件的承諾上。
大衛·加德吉爾在書中闡釋了一些源於古老聖經的觀點,發人深省。他親切地分享了人們應當怎樣追隨上帝的美好藍圖,營造浪漫溫馨的關係,娓娓道來,幽默風趣。如果情侶們真正渴望他們的婚姻能夠幸福長久,那么就請快快打開這本書吧!
——柯克·卡梅隆 著名演員《成長的煩惱》男主角 《末世迷蹤》男主角
有多少同居可以把愛進行到底?
有多少同居可以把愛進行到底?
我要說的是,這真是一本大有裨益的書。現代男女們談情說愛擅長的是開始(迫不及待地開始),對於怎么正確地開始或者是不是錯誤地開始了一概不多想,至於開始以後的事情,往往就是四個字--走著看吧。
無論是相戀、同居,或者是結婚,涉及到愛,"走著看"都不能算一種誠懇的態度。
在讀和讀完《說好不同居》這本書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愛的真諦是什麼呢?這似乎實在是一個老套的問題,但它卻始終困擾著相愛的人們。我們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卻不能不思考它。答案究竟是什麼?也許有上千種,但我想,絕對不可能有這種--同居。同居絕對不是愛的真諦。然而,同居卻越來越成為一種愛的事實,不是結果,是事實。
如果把婚姻比作硬碟,你和他(她)兩個生命完美結合是一個待操作的檔案,那么"愛"正是那個軟體程式,而同居?可能正是快取區。這真是一個令人沒有信心的比喻,我是說,同居只是快取區,而不是硬碟,不及時保存就會丟失。
一定會有人說,婚姻使我們失去了退路,不如先同居,至少我們還保持著自由之身。事實上,也許應該說,婚姻使你們失去了藉口,隨時說不合適,隨時結束,隨時離開,甚至不稍加努力改善關係的藉口。兩個相愛的人,兩個不完美但卻有著美好感情的人,選擇同居而不是結婚,可能正是有意說明了拒絕改造自己的理由。
你不能否認,同居默認的是--沒有承諾的愛,或者說迴避承諾的愛。在《說好不同居》一書中,講到婚姻是一種無條件的承諾,也談到了有條件的承諾。而同居呢?同居又是怎么確認愛的呢,同居也許只是無條件地不加承諾。說真的,這實在是一個可怕的結論。但我確實意識到同居這種可能美好的關係隱藏著怎樣的傷害性和破壞性,而且它從一開始就被注定了。
你必須認識到,即使同居,嘗試著事實上的婚姻,你也不可能最終從這種經驗里得到一段完美的關係。相反,它到有可能讓你把一段雖然不夠完美但卻美好的感情變的更加不完美。
即便是婚姻,也幾乎從來沒有一樁是完美的。顯然同居並不能解決這樣的不完美。(這樣的嘗試從一開始就是沒有保證的。)你想試一試你們是不是真的合適,可你知道,所謂合適,從來就沒有百分百的。
那些試圖通過同居來驗證相愛雙方是否真的合適的人,往往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他們不合適。理由千差萬別,但結果只有一個,結束關係。
當然,有些同居者,他們的同居可能根本沒什麼理由,甚至是不假思索的,連起碼的愛都不具備呢。既然一個男人總應該和一個女人在一起,眼前這個還算合適,住在一起又有什麼大不了呢。如此一來,分手幾乎就是一件同樣不可避免的事。那些人會說,這是最不痛苦的方式。惟一應該祈禱的是,千萬別有一方認真了,別讓愛發生。不幸的是,這時候你已經說了不算了。
總是會有愛--在發生作用,在兩個生命(或者說兩個檔案)之間。
相互的愛!在快取區里能保留多久呢?
也許,看一看《說好不同居》你能找到答案。
"你不可與我同居"
"你不可與我同居"
--讀大衛·加德吉爾博士的《說好不同居》
◎ 張 末
大約是1986年的時候,中國北方一個女詩人的一首詩讓人們激動不已,這首叫《獨身女人的臥室》的組詩,十四首詩最後一句都是一樣的自憐與遺憾--"你不來與我同居"!詩中寫道:"我不能證明自己是女人/這一次婚禮是否具有轉折意義/人是否可以自救或者互救/你不來與我同居/……終於發現了人類的秘密/為活著而活著/活著有沒有意義/什麼是最高意義我有無用之用/我的氣息無所不在/我決心進行無意義結婚/你不來與我同居……"詩人發現了"人類的秘密",那就是人是無意義的,所以結婚也無意義的,所以同居並沒什麼,同居是一種勇氣,是時代的先鋒行為,幾乎成為那個時代人性解放的一種宣言。
時至今日,我不知道還有沒有人這樣(的)呼喊,因為這樣的呼喊似乎已經沒有必要了。據說在大學校園裡,大二左右的女生(就)擁有性經歷的已不在少數。同居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同居才是不正常的。同居帶來了什麼後果我們(大約)也約略知道一些,那就是女性的早孕,在當前的情況下,女性不可能邊讀書邊生兒育女,那就意味著要流產。流產意味著什麼,也許在一些女孩看來已是家常便飯,小菜一碟,。一位在醫院的阿姨形容到道:"有些女孩流產非常容易,藥物流產,她還沒蹲下來,便宣告成功。而有些女孩,胎兒非常頑強,則必須靠刮宮手術,子宮膜越刮越薄……"兩種流產的方式可以說沒有一樣能算得上成功,因為這背後都隱藏著不能生育的危險。像象前者,已經習慣性流產,懷孕很難;後者,子宮膜變薄,同樣難以懷孕生產。
在這樣的情形下,聰明的人類發明了保險套和相關的藥物。據說保險套的發明是人類的一個巨大進步,其意義不亞於衛星上天、核子彈爆炸。在北京的一些高校,非常醒目的,經常可見這樣的廣告牌:"能後悔的感情 不後悔的毓婷",一種叫做"毓婷"的緊急避孕(的)藥(物)成為同居者的福音。多厲害的廣告啊:感情可以反悔,但我們決不讓你在一夜情之後留下紕漏。在那些著名的學府的林蔭道上,一邊是依依相隈偎的情侶,一邊是"毓婷"的頻頻示意,真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沒有懷孕的危險與麻煩,人就可以同居嗎?婚前性行為就可以放縱無忌了?人不能在婚前有性行為決不僅僅(是)因為女性在其中受到的傷害更大。其實,這是兩敗俱傷的事。在同居的生涯里,誰都不是勝利者。
大衛·加德吉爾博士告訴我們,什麼是"身體"?"身體--在性生活中,你身體上最隱私的部分和另外一個人融為了一體。性生活是你可以和另外一個人分享的最親密的身體接觸--而且一旦你有了性行為,你將永遠不能回到之前的狀態。"
什麼是"心裡靈"?"心靈--通過婚前性行為,你自身最內在的部分將會感受到一種缺失。你的身份體的神聖的一部分將會呈現出來。你將會在感情上,也就是在你的內心中你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上,受到影響。你的身體所做的事情將會影響到你的良知,承諾,價值觀,性格,感覺,熱情和渴望。你不可能在靈魂毫髮無損的情況下出賣你的肉體,其結果往往是感覺自己被利用,很廉價,而且充滿了愧疚。"
人不可能在靈魂毫髮無損的情況下展現肉體。性行為決不是短暫的快感,沒有與良知和好的性行為對人的生命的"腐蝕"是看不見的。做愛是怎么回事?就是性交嗎?隨便更換對象?《聖經》里(第一次)提及人類的第一次做愛(時)是(在)亞當和夏娃生長子該隱(處),《創世記》第四章第一節:"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這是中文和合本《聖經》的譯法。新國際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聖經》的"同房"多次用的是"Adam lay with his wife Eve, and she became pregnant…… "而欽定本《聖經》則更多地保留了希伯來文真正的原義,"……Adam knew Eve his wife; and she conceived……""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原來,"做愛"的原義乃是"to know"--"認識"!它的前提乃是男人和女人在心靈深處的相知(相)和相悅,而不是毫無"認識"的"媾合"。"媾合"所帶來的對人生的負面影響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但它確確實實在發生:什麼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在愛、正義、良知、清潔等等方面,竟然都覺得沒什麼,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也許在那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心靈的坍塌已經多么嚴重。
沒有人告訴我們同居的真相。同居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婚姻么嗎?我們之所以同居,是為了試驗試驗,看我們這樣在一起合不合適?合適了,將來就結婚,不合適,就拜拜。有什麼大不了的,就是不合適,我們也是收穫了一種"人生經歷"嗎?誰說的,人生並不在於過程,而在於"經歷"?加德吉爾博士以大量詳實的調查資料告訴我們,其實"同居--無異於為離婚所做的培訓。它意味著更大的離婚幾率。"一項對1800對已婚夫妻進行的全國性的調查結果顯示,婚前曾經同居的夫妻的離婚率是普通夫妻離婚率的兩倍。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婚前有過同居行為的人的離婚率要高達80%……
情況為什麼是這樣?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同居與婚姻根本是兩回事。在同居中尋找婚姻無異於走死胡同。在同居中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只會越來越麻煩。因為同居不過是對對方的檢驗,檢驗對方是否在性情、日常生活、性生活各個方面,是否能夠讓我滿意,倘若不滿意,試用期就結束,分手,清點這所謂的"經歷"。但事實上,對很多人,這所謂的"經歷"是難以言說的傷害。人不是器物,是無法拿來"試用"的,人與人之間只能是無條件的承諾愛對方,愛才會有可能,才會有幸福。
婚姻是什麼?婚姻是上帝所悅納的男女雙方對對方無條件的承諾。我們必須像象上帝愛世人一樣無條件地愛對方,我們才真的有愛。而不是他(她)滿足我,我就怎么樣。婚姻是一個神聖的盟約,上帝是公正者。除非如此,人不可能享受真正的愛。
對於還沒有接受上帝的人,其實上帝也已經向他們顯明,人有良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但這個時代是一個盲從、教唆的時代,並不遵從人的良心。
1950年,心理學家路斯·W·拜倫達和她的助手們進行了一項試驗,試圖來發現青少年是如何處理同齡人壓力的。10人為一組的青少年被領進了測試的屋子,測試中,每一組都會被出示三個不同的圖表,一次出示一張,在這些圖表上會有三條橫線。這些學生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當老師指著最長的橫線的時候,他們需要舉起他們的手。但是10個人中有1個人不知道其他9個人事先被告知他們要在老師指著第二長的橫線的時候舉起手。不可避免的,當其中9個人因為錯誤的橫線舉起手來的時候,處在劣勢的學生會左右看看,很疑惑地皺起眉頭,然後把他(她)的手也舉了起來,保持和其他人的一致。在簡短地重申測試過程是需要選出最長的橫線之後,測試人員會出示下一張圖片。研究人員發現每一次那個學生都會選擇第二長的橫線,而不是反對大多數人意見。這種驚人的遵從多數的做法在75%的青少年中都會發生。
上帝通過我們的良知向我們傳遞危機信息,這些信息是要保護我們,讓我們遠離傷害。良知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上帝賜予了我們這種能力,讓我們有了是非感。我們的良知會讓我們做正確的事情,而阻止我們做錯誤的事情,但是當我們違背了(我們的)良知的時候,我們的良知就會譴責我們,讓我們感受到羞愧,痛苦,悔恨,焦慮,恥辱和恐懼。當我們順應我們的良知的時候,它就會接受我們,帶給我們喜悅,平靜,自尊,幸福感和快樂。但在我們的社會裡,"良知"已經被"感覺"代替了。一個宿舍,五個女孩四個有男朋友,剩下一個的就不免生出自卑,懷疑自己了。一個宿舍,五個男孩,四個可以放言暢談性經驗,另一個就坐不住了,自卑了,蠢蠢欲動了。--即使他們的內心其實並不像別人(那四個)那樣想。
真的,讓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來認真地和大衛·加德吉爾博士一起思考同居、婚前性行為的問題。同居不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婚姻,只會使兩人的感情越來越遭。放蕩的性行為決不會對我們的生命毫無影響,有一天我們會無法承受它的後果。所以,我們的時代宣言不應該是"你不來與我同居",而是"你決不可與我同居",讓我們秉守持守對這個時代的警醒、內心的良知和對真愛的盼望。
同居,你還要試一試嗎?
同居,你還要試一試嗎?
《說好不同居》
我簡直覺得這本書里句句都是箴言。真的,為了學會更好地"愛",我決定把它永久地放置在我枕邊,提醒我,引領我。無論我是不是決定結婚,又哪怕我可能已經選擇同居(同居也許算不上錯誤,但我知道了,肯定有更好的方式來表達愛、感受愛),有一點,學會如何更好地愛,是沒有壞處的。
如果你還沒有跟你喜歡的人同居,那么看看這本書,然後再一次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同居,你還要試一試嗎?你知道,這樣做,沒有絲毫壞處,至於好處,那就看你怎么理解它了。你還有機會說不。
說到同居,我真不願意承認這樣的事實,但無庸質疑,同居顯然意味著對某種必須的責任的迴避,它甚至不是潛意識的想法,並且你還可以看出來這是一種極為坦率的迴避。難道你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嗎?愛從來不是同居的全部理由,相反,因為選擇了"迴避責任的同居"方式,你的愛已經被打了折扣了,迴避責任的愛是有著明顯缺陷的。當然,婚姻也不是真的就能承擔雙方愛的責任,但至少婚姻沒有迴避它。
我曾經是一個堅定的不婚主義者,甚至在我還完全不懂愛情的年紀,我就發誓絕對不結婚,對於同居,那時我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還存在這這種方式。顯然,我的想法肯定會受到現在幾乎所有年輕人的取笑。後來我明白了,只要一個人經歷了愛,她或他就很難再說出絕對不結婚的話,他或她對於同居這件事也完全不需要啟蒙就能順利明白。因為愛,所以會希望或者說強烈地希望在一起。於是,同居或者結婚,就成為相愛的人必須的選擇。我至今沒有見過不希望在一起卻說他們相互深愛的人。既然愛是我們生命必然要遭遇的美好事情,那么在一起,生活,陪伴,扶持,就成為了愛的美好願望,怎樣實現這個美好願望呢,同居?還是結婚?
是的,你可以不結婚,你也可以盡情享受愛情,但這些不是你支持自己選擇同居的理由。聽我的,任何時候,你都應該保有你自己,一個獨立的你,身心自由的你,懂的捫心自問的你,懂的如何愛別人和被別人愛的你。不是危言聳聽,同居帶來的壞處實在比好處多的多。
書里首先總結了通常人們選擇"同居"的五個理由,1、經歷(或者說嘗試)--我們住在一起是為了要感受我們是否彼此合適。2、經濟--我們住在了一起,因為這在經濟上更加合理。3、相伴--我們寧可和我們愛的人住在一起,而不是獨居一室。4、文化--我們想住在一起因為現在每個人在結婚之前都已經住在一起了。5、相愛--我們終歸是要結婚的,我們深愛著彼此。是的,這些理由看上去全都無可指摘。但如果你看看本書後面的部分,你還會這樣想嗎?
馬上你就會在接下來的部分看到同居帶來的真正後果,它完全不象你想像的那樣。
--更大的離婚幾率(詳細的數據你可以自己去看,反正我是沒有想到會這樣);
--更有可能引發矛盾(估計有很多正在同居的人已經發現這一點了);
--生活幸福的幾率更小(完全有違我們當初在一起的初衷,不是嗎?別告訴我,你決定同居不是因為你認為這樣你們會比不住一起更幸福);
--更容易引起婚外情(很顯然,儘管你們同居了,但你們都還是自由的,責任在任何時候都會受到自由的考驗,何況是從一開始就迴避了責任的同居關係);
--更難有機會說"我願意"(基本上,從同居到結婚已經變成一個不太成立的正推證明題)。
還有,如果你和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同居了,你以下事情的可能性是:離婚:高出50%;侵犯:高出50%;沒有結婚:高出50%。
如果你還有勇氣看下去,這個問題,我是說同居,馬上就會變得失去理由。看看這樣的分析,你還有勇氣同居嗎?如果你真的想追求幸福的話。
--同居真是對婚姻生活的有效嘗試嗎?當你看到--你,作為一個人,一個被愛著的人,被另一個人象使用什麼試用品一樣試一試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對了,你是人,不是物品,你不應該被拿來嘗試。當然,你愛的那個人也不應該被你嘗試。
--所謂合適性檢驗,藉口的成分遠大於其他同居理由。不應該完全否認同居事實上在一些方面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幫助你看清楚你們到底合適不合適相伴終身。不過有一點別忘了,從來就不存在完全的合適和完美的關係。至於考量合適不合適的那些最關鍵的要素(例如性格、品行,甚或物質條件),在你們同居之前或者你們選擇對方作為戀愛對象之初就應該有所判斷。可怕的正是,在這樣的檢驗過程當中,對愛的付出常常被自動遺忘,決定性一票最後總會變成,對愛的索取無法得到滿足。因為對方滿足不了你的需要而成為不合適的理由,這完全不是檢驗愛情和合適的標準。同居過後,你們總是發現你們不合適,下一個,也一樣。
--同居會使需要和滿足取代了愛。當同居者說他們是在檢驗彼此之間是否合適的時候,他們其實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檢驗一下對方究竟可以怎么樣滿足自己的需要。在同居的過程中,連你也不知道,這樣的取代是從哪一天開始的,但壞訊息就是如此快地來了。
--同居是對於無條件愛的最大限度否定。美好的婚姻是建立在無條件地承諾去愛一個不完美的人這樣一個基礎上。核心是要無條件地去愛對方。同居既然是婚姻的預演,那么也應該遵從這樣的原則。可又有多少同居的伴侶能做到這一點呢。同居的先天缺陷使無條件的愛更難貫徹。
--同居分手從來不會比離婚帶來更小的痛苦。這也是你始料不及的。很多選擇同居的人一定抱著這樣的想法:離婚的痛苦,要遠大於兩個人簡單地住在一起而後分手的痛苦。真是這樣嗎?痛苦從來不會少,也許會更大呢,看看你要面對的情況以及來自內心的折磨,你還會這樣說嗎?你會產生--
恥辱和負罪感
破碎的希望和夢想
由於共同的承諾而引起的經濟上的束縛
感覺在身體上被利用(沒有人能克服這種感覺)
失敗感(由於不夠優秀)
被人背叛的感覺(你是不是被欺騙了?)
以及對破碎的承諾的憤怒(那些承諾從來不可靠)
得出這樣的結論,真是讓人痛心。
同居者的結尾遠遠不象想像中的那樣"後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這的確是事實。如果有人把婚姻比喻成遊戲的話,同居則更糟,它可能只是個玩笑。
在我看來,不如把書的第二部分叫做"婚姻的真諦"。